本报记者张开兴
医疗保障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块“压舱石”。
2019年1月29日,滁州市医保局挂牌成立。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医保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开局就要改革、起步就是冲刺的执着担当,聚焦新机构赋予的新职能,坚持先行先试,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在增强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下大功夫,奋力打造医保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医保治理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国家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国家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测试点、安徽省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试点、安徽省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试点、安徽省医保电子凭证试点……
一项项工作见证了全市医保人的辛勤,也有力推动了全市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做足“+”文章,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大数据时代,如何与时俱进,让医保服务更便民惠民?
积极探索“大数据+医保服务”,开通全国首创依托政府官方政务服务APP上线的“城乡居民医保缴费平台”,医保缴费“掌上”办。平台开放15天,日均缴费人数超2.75万人,累计缴费41.2万人,缴费金额超1.15亿元,缴费完成比例超12%,缴费入库效率比以往同期提升10倍以上。
数据监测“网上”看。建成覆盖滁州市全域参保人群的基础数据库,实现参保人员身份自动匹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平台与待报解账户自动实时对账、纠错,缴费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每一笔缴费准确无误。
“码”时代,挂号就医、费用结算、药店买药能否一“码”通行?
我市聚焦聚力医保电子凭证试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应用,优质完成省级医保电子凭证试点建设,激活量超总人口的20%,居全省第2位。同时,依托国家和省级示范试点项目,加快医保信息化建设,主动联通政务数据中心,着力探索“码上就医”、“码上能办”、异地刷码、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场景,力争实现“一码在手、医保无忧”,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安全优质的服务。
优化医保制度,落地落实惠民政策
只有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医疗保障快速发展带来的实惠,百姓看病就医的底气才会越来越足,幸福的指数方能节节攀升。
制度先行,推进待遇保障公平适度。按照“市级统筹,分级管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正式出台《滁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并同步完成了信息系统的改造建设。
按照全市“统一参保登记、统一基金征缴和管理、统一医疗服务管理、统一经办和信息服务”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实施《滁州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制定《2020年滁州市医保扶贫工作要点》,贯彻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实现贫困人口100%参保。
深化改革试点,释放惠民红利。推进国家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建设,国家局中期评估获优秀等次,位居全国前十;加快省级DRG付费改革试点建设,推进国家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测试点建设,国家医保局《医保工作动态》刊登我市工作经验做法。优化慢性病评审,加快医保报销速度,实现医保报销20日到账。
协同推进药耗招采,保障群众获得优质实惠的医药服务。全面推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扩围工作落地,联合卫健部门督促跟进,57种国家集采药品已采购使用9033.11万片(粒、支),其中52个品种已完成年度采购任务,双通道保障“17+13+X”抗癌药供应,已采购使用抗癌药1934.12万元,确保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探索开展联盟采购价格结果共享谈判,切实降低医用耗材价格。
强化基金监测,守好群众“救命钱”
截至今年6月数据显示,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数419.75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医保369.43万人,职工医保50.32万人,基本医保参保率达101.22%。
把医保基金收足、用好、管住,“医保伞”方能为参保群众抵挡风雨,撑起晴空万里。
坚持零容忍,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在全省率先出台《滁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推进有法可依;在全省率先实施市县医保基金行政处罚全覆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创新省级监管方式试点内容,建强基层“网格化”队伍,强化医保管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压实基金监管全覆盖,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基金监管,推进医保诚信体系建设。形成专项化治理、网格化管理、社会化监督、智能化监控、法制化保障等 “五化”同步监管机制,2019年,处理两定机构996家,其中暂停医保结算146家,解除协议13家,查处违规金额5000余万元,有效保障了全市医疗保障基金安全稳健运行。
优化服务,不断便民利民。统一规范全市医保协议,优化两定机构申请、专业评估,协商谈判程序,强化履行协议考核、促进协议管理。在疫情防控期间,开辟医保便民通道,实现“五办”举措受到群众的好评。特别是开辟救治保障通道,提前预拨医保基金2.48亿,累计拨付560万元专项医保预备金,全市13名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医保支付足额保障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