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8日
第A01版:要闻

文明一约,幸福滁州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本报记者张开兴

文明,浸润着一座城市的人文气韵,衡量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初秋时节的滁州,天高气爽,碧水蓝天,丰收景象尽收眼前。漫步城区街头,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不仅是一幅滋味万千的山水生态画卷,还有日新月异的亭城风貌,更有一道道精彩的文明风景——整洁有序的街道、安全通畅的交通、文明有礼的市民……

2018年2月,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上下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嘹亮号角,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以冲锋的劲头、务实的作风、“绣花”的功夫,誓要拿下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为建设现代化新滁州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号角声声,催人奋进;征途漫漫,只争朝夕。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滁州开启了追梦“文明”的奋斗新征程。

3年来,全市上下咬定目标,坚定信心,砥砺奋进,在2018、2019年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成绩均居全省第一,分列全国第六、第八,两年综合成绩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七。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创建为民、靠民、惠民的理念根植创建工作的全过程,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既做靓了“面子”,更做实了“里子”。

观今日滁州,文明,已经植根这座城市,渗透进城市血脉,融入到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其磅礴力量有力推动了滁州迈向和谐宜居、崇德向善、文化厚重、人民满意,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刷新”城乡颜值

城市文明首先看“面子”。文明城市创建的目的是使城市更宜居,使城市居民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2008年以来的“大滁城”建设,拉开了城市向外拓展的序幕,经年累月的建设,更让滁州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在这背后,老城区范围内的老旧小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脏乱差”等问题让广大市民吐槽不已。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来,我市累计投入600余亿元,改造提升城区所有老旧小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貌换新颜”。

征收房屋99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2.25万户,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用房41个,新建改造公厕144个,新建公共停车场26个,建设完善12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6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改造12个公共体育公园……

置身滁州老城区,内城河、拱极门、上水关……绿地、公园、景点,不断点缀、叠加、融合,汇聚成这座千年亭城的人文肌理,终成一幅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优美画卷。

让市民生活更方便、舒心、美好,关键在于维护良好的市容市貌。

组织开展城乡接合部环境整治,拆除各类违建4万余平方米,清理公共场所死角垃圾2.1万余吨、城乡接合部区域内垃圾1.4万余吨,取缔110余个废品回收站点,清理“牛皮癣”6.7万余处,处理不文明养犬行为6000余起,完成450个小区管线整治任务……还每年投入近3亿元,推进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市容环境大幅改善,城乡面貌显著提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出彩。

为了让创城目标任务落得更实,执行得更有力。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高位推进、重点主抓。

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11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调度9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专题调研21次,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组建常务指挥班子,37名市级领导人人明确创建包保责任。

领导带头干,群众跟进干,全市上下,全员上阵,全力以赴抓好创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上下同心者强,上下同欲者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

“凝聚”向善力量

让文明的力量汇聚成强大的正能量,使道德的力量在全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方能影响、引导着每一位市民积极向上。

法治先行,“文明”有了硬支撑。推动出台《滁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以“点”为基础,激发全民创建活力。全市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婆媳”“好邻居”和最美“楼道长”“街巷长”等评选活动,2019年以来,高青旺、高红获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人获评安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评“中国好人”16名、“安徽好人”30名,评选“滁州好人”296名。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市级“文明家庭”264户,“最美家庭”249户。

以活动为抓手,推动形成“同频共振”。聚焦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深化“垃圾分类”“公筷公勺”“光盘行动”等实践活动,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市民公约,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抵制餐饮浪费。疫情期间,全市简办新办红白喜事9500余场、取消宴席8670余场。

滋养文明沃土,让好人精神代代相传,波连浪接,生生不息。出台《滁州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管理办法(试行)》,落实帮扶礼遇措施,深化道德信贷工程,2019年,全市1113户符合条件的好人取得授信,305户好人用信5.746亿元。不断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教育网络,推动各社区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建立线上和线下立体网,常态化开展活动,常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600余场,参与人数逾30万人次。

身边好人多起来、社会风尚树起来,浸润老百姓心田的正能量也就不断滋养、温润着这座城,让滁州成为了一座更有温度的暖心城市。

“呵护”城市之美

“现在是红灯,请您稍等”“您好,请不要随地乱扔烟头”“您好,您对文明创建还有什么意见建议?”……

创城为百姓,百姓来创城。三年来,广大滁州市民感受最直接的是,城区的任何一条街道,任何一个路口,你总能看到一群群“小红帽”“红马甲”或参与卫生保洁,或走访宣传,或劝导交通,满城飞舞的“志愿红”成了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遇见美好,温暖同行。

脏乱差消失了、乱停乱放的车辆减少了、大街小巷干净整洁了……创城带来的变化,让市民不断点赞的同时,更多的他们也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配置完善“12+N”志愿服务队伍,吸引了全市98.8万人注册加入志愿者队伍,服务总时长1490.5万小时,共开展活动7.5万余场,服务群众360多万人次。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班,培育骨干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队,组建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完善“点、派、接、评”的供需对接“四单模式”,精心设计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自发参与的实践项目,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日”“周五一小时、扮靓我的家”等服务项目,进一步充实市、县两级“项目库”。

党建带群建、合力抓创建,进而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充分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我市持续深化“党建带群建、合力促创建”活动,按照“走村入户、见人走心”总要求,围绕困境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开展“与爱童行”“四点伴星”“法苑清风”等特惠型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活动5万余场、服务群众220余万人次。

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中,一次次服务、一桩桩善举,温暖了人心,照亮了他人,激发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文明创建热情,也让精神文明建设正在滁州产生聚变效应。

醉美滁州,文明是最美风景。三年创城路,一路走来,每一个进步、每一次努力、每一处提升,检验的是城市管理的魄力与智慧,考验的是全体滁州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只为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我们更期待,这份上下一心的努力和付出,换来千年亭城破茧成蝶的蜕变,让“人间何处不滁州”照进现实。

改造后的滁城北湖公园。 记者计成军摄

2020-09-18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0467.html 1 3 文明一约,幸福滁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