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国 刘申夏
恪守为民初心 播撒法治阳光
“七五”普法启动以来,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注重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协同推进。全市上下按照“七五”规划的目标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坚持创新发展、注重实效,皖东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普法宣传教育机制逐步健全,全社会依法治理水平全面提升,“七五”普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滁州市2019年“江淮普法行”启动仪式上,琅琊区司法局工作人员作为普法志愿者代表发言
定远县税务局的税宣志愿者们,走进定远县张桥小学,开展主题为“税法宣传进校园 税收知识入童心”的主题宣传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税法知识普及课
滁州市交通运输局在四合路社区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
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活动
凤阳小岗村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揭牌
明光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在明湖小学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南谯区司法局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
强化领导 推进“七五普法”有保障
“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七五”普法的目标要求,在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工作保障等方面通盘谋划,全面发力,为“七五”普法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委、市政府印发“七五”普法规划,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七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
“七五”普法启动初期,我市迅速成立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依托市司法局设立了具体办事机构——市法宣办。县(市、区)法宣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陆续成立,形成了领导坚强、组织顺畅、职责明确的市、县“七五”普法工作组织领导体系。
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整体发展。市委、市政府把“七五”普法和法治创建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综合考核,普法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各级法宣成员单位形成法宣工作协作联动机制,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创建目标任务有效落实。市司法局联合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滁州市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促进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水平提升,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加强工作保障,提升工作成效。我市成立了120人的“七五”普法宣讲团,组建了3000人“法润江淮”普法志愿者支队、大队。2016年以来,普法讲师团开展普法宣讲580余次,普法志愿者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约3500余场,组织大型法治宣传和咨询活动800多场(次)。全市共组织法治讲座、干部法律培训等600余场(次),参加培训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达15万人次、参加法律知识培训的司法和执法人员达11万人次。
多措并举 构建“普治并举”新常态
自“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级普法责任单位坚持在执法司法和服务管理中开展普法工作,同时灵活运用以案释法等方式,将普法进行到底。
全市各级普法责任单位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普法责任要求,结合部门和行业特点,将普法工作融入执法司法和服务管理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注重把办案场所变成普法的第一现场;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生态环境、工商税务等行政执法单位把释法说理融入行政执法工作实践,向公众说明执法依据,主动接受公众监督。2016年至今,我市共收到向市政府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277件,综合纠错率16.6%。市政府作为被告的行政诉讼案件132件,均无败诉。
运用以案释法方式进行普法。各地各单位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法治教育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市法宣办、市司法局组织市直法宣成员单位集中编印了疫情防控常见违法犯罪100个案例,作为普法宣传的重要资料,使群众在案例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增强法治意识。
常态化督查普法责任落实。由市人大、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市法宣办组成法治宣传教育联合督查工作组,深入各县(市、区)和市直普法责任单位进行督查调研,重点督查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第一责任落实情况,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落实情况等,总结推广有益经验和做法,深入查找工作差距,及时制定整改举措,形成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社会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新格局。
突出重点 形成“全民普法”大格局
“我们这些老头老太以前都觉得法律‘高高在上’,多亏了他们普法志愿者,定期到我们社区来宣传,还给我们送雨伞、扇子,现在我可是知道不少法律知识呢。”家住兰天社区的李大爷说道。
“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级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普法志愿者深入社区、企业、学校、机关、乡村、军营等场所,将法治宣传工作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持续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组织“法润江淮”志愿者累计开展集中宣传活动500余场次,发放各类法治宣传品28万余份。积极开展“宪法宣传周”等活动,举办200余场宪法专题讲座和140场集中宣传活动,发放各类宪法宣传资料25万余份,赠送雨伞等法治礼品10万余件。在元旦、春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特定节点,全市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提供法律服务。2020年1月,市司法局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我市全面贯彻《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每年组织集体学习宪法和党内法规等不少于2次,邀请知名学者、法学专家来滁举办法治讲座200余场,组织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有效促进执法单位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的整体能力进步。
深入推进青少年学法。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引领作用,指导各中小学开展“开学第一课”“宪法晨读”等法治教育,持续开展校园普法活动。依托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500余场次,累计组织7.6万余名学生参观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教育中心等,拓展青少年学生学法实践的空间。
扎实开展乡村(社区)普法工作。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我市7个行政村(社区)进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行列,49个行政村(社区)被授予“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244个行政村(社区)被评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建立了覆盖1099个行政村(社区)的法律顾问网络。对村(社区)“两委”班子、“五老”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共组织村干部等农村普法骨干法治培训190期,培训3.85万人,村(社区)“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队伍空前壮大。
指导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建立并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开展“法律体检”900余场。举办“送法进企业”法治报告会,组织普法讲师团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授课282场。建立农民工普法学校460个,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授课讲座1000余场次,受众企业职工3.8万余人。成立了滁州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成功调解涉企矛盾纠纷案件2159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
创新形式 铺设“线上线下”双轨道
我市主动适应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打造“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普法宣传渠道。
“七五”普法期间,我市共建成法治文化公园(广场)287个,法治文化示范点62个,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6个。投入257万元打造“滁州市宪法主题公园”,成为向市民开展普法宣传的重要阵地。凤阳小岗村被评为第二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定远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来安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被评为省级法治文化示范基地。
大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宣传。成立了滁州市法治宣传艺术团,各县、市、区分别成立了“法治花鼓”“法治花灯”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队,累计开展法治文化活动700余场次,让群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接受法治的熏陶。广泛开展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累计收集各类微视频、法治故事、动漫漫画作品1600余件,获奖作品62件。
加强各类媒体普法的宣传力度。建立滁州普法矩阵,开设普法微信公众号、普法微博、抖音账号200余个,形成了市县一体、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普法网络,共发布各类普法信息4.3万则。在《滁州日报》《皖东晨刊》上设立“法治滁州进行时”“法援在身边”“以案释法”等法治专刊专栏。定期在公交车LED显示屏和小区住宅显示屏等滚动播放普法动漫和普法格言警句,“七五”法治宣传教育的知晓率明显提高、人民的法治意识显著增强、法治观念得到深化。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必须要以抓铁有痕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性才能取得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切实提升我市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民法典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