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晗笑 通讯员吴亚雅
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
定远县城南门老菜市,逼仄的鱼巷里,一排老式职工宿舍平房。悬挂着“光荣之家”的门后,是革命老兵马焕龙的家。旧时的格局,却纤尘不染,92岁高龄的马焕龙依然身体挺拔、仪表整洁,透着军人的一丝不苟。“不值一提,我这个人不值一提。我的班长、我的战友,有好多牺牲了,他们才是新中国的有功之人。我不值一提。”得知记者来意,马老连连摆手,最终拗不过记者请求,陷入对那段激情燃烧却又无比沉重的抗战往事的回忆中。
1942年春,日军侵占定寿公路,在芝麻乡芝麻堡修建炮楼,鱼肉乡里,15岁的马焕龙受其当新四军的兄长影响,于1944年夏天踊跃报名参加新四军。
“刚到部队,我就想家想得直掉眼泪,班长就带我训练、陪我讲话。”马焕龙老人回忆,1945年,新四军为反击国民党进攻,打通被其切断的第2师和第7师之间的交通联系,恢复江苏省江浦县和安徽省全椒县的江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津浦路西反顽战役,我所在部队收到增援命令后,立即从定远县早庙出发,前往王子城(今肥东县)。
“我负责扛送弹药,在战斗中,班长身中榴弹,不幸牺牲,这是我心里永远的痛。”枪林弹雨中,马焕龙只能忍住眼泪,拿起班长的枪,继续冲锋。经过6天连续作战,大挫国民党军队,新四军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津浦路西反顽战役后,马焕龙迅速成长,锋利出鞘,荣立战功。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共和国成立后一路升至连长,却也在战斗中失去了一条手臂。
1956年8月,马焕龙转业回到定远县,先后任职县民政科科长、组织部副部长、定城镇党委书记、县人大副主任以及定远县第一任新四军协会会长,说起好干部马焕龙,太多人能说上几句,却没人知道,他曾经历过怎样的硝烟战火,于生死一线间斩将夺旗……
“我父亲很少和我们提及他从军的过往,在战场上得到的荣誉、勋章在一次搬家中丢了,他知道后静默了会儿,说丢了就丢了吧。虽然我父亲做了半辈子干部,家里人却没‘沾过光’,好些年前了,我小孩生了场大病,我问老爷子要医保卡,老爷子死活不同意,说医保卡只能他一个人用,不能干对不起党的事!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提过类似的话题,我明白老爷子有他的坚守。”马焕龙长子马静说道。
马焕龙有2个儿子,均为退伍军人。“中国是打不倒的,中国人民是不会言败的!”马焕龙不喜多言,却用言传身教传承着军人保家卫国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