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兴
本报讯 “多亏了当初那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让我撬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这是定远县西卅店镇幸福村贫困户王庆的真实心声。通过几年的拼博努力,王庆凭着扶贫小额信贷实现了从贫穷到致富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定远县以扶贫小额信贷为杠杆,撬动乡村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一批贫困户走上脱贫新生活。截至8月底,该县扶贫小额贷款存量2.53亿元、5328户,其中新增贷款16242万元、3460户,新增量稳居全省县级第一位。
“我身体不是太好,家里10几亩地想干干不动,贫穷的帽子一直都甩不掉!”回忆起自己的脱贫经历,王庆感慨地说。2014年,王庆一家因病陷入贫穷,生活的重担压的他喘不过气来。帮扶干部李树旺在一次帮扶过程中,偶然得知王庆精通蔬菜种植技术,对大棚种植有一定了解,如果让他利用自家的土地发展蔬菜种植,收益肯定比种普通农作物要高。没曾想这一想法和王庆不谋而合,但一直苦无启动资金的他迟迟未付诸行动。在李树旺的帮助下,立即联系银行咨询办理贷款条件,在获得银行的同意和支持后,积极帮助王庆办理评级、授信等流程手续,很快5万元信贷资金到了账,再加上从亲戚家凑的一部分启动金,王庆搭建起了4个蔬菜大棚,正式开始了他的产业脱贫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当年,王庆的大棚蔬菜亩均实现纯收入8000元,这下让王庆越干劲头越足,继续扩大规模,2017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2018年,继续改良技术,面积扩大到10亩,实现收益7万余元。2019年王庆又开始发展养鱼,池塘养鱼面积近50亩,年纯收入近9万元。
无独有偶,家住定远县大桥乡义和村的贫困户曹士根也是金融扶贫的受益者。2014年,曹士根因病识别为贫困户,夫妻俩仅依靠在养殖场打工艰难维持生活。曹士根心想“我有技术,帮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干”。2016年7月,老曹申请办理了2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开始自己发展鹅鸭养殖,凭着夫妻俩踏实肯干,半年下来就得到了回报,实现纯收入3万元。2017年6月份又申请办理了5万元小额贷款,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当年出栏鹅鸭数量近10000只,实现纯收入20万元。2017年12月,在镇村帮扶下成立了定远县众联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了3户贫困户共同发展鹅鸭养殖,实现抱团取暖,在曹士根的带领下每户年均实现纯收入1万余元。2019年,曹士根的家庭纯收入达到16万元,人均超5万元。“感谢党的好政策,给我们一家带来了脱贫新生活。”曹士根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像王庆、曹士根这样通过小额信贷走上脱贫致富路的例子,在定远还有很多。该县为了让贫困户“贷得准、贷得到、贷得快”,不断补齐金融政策短板,在全县建成141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实现贫困户当日受理、当日办结、当日放款。同时实行贫困户贷款免担保免抵押,5万以下3年内财政贴息的精准扶贫政策,简化小额信贷办理流程,做到授信“应授尽授信”、贷款“应贷尽贷”,全面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板。
扶贫小额贷款不仅要放得出,还要做好风险防范收得回,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该县建立健全小额信贷监测及风险预警机制,实行“帮扶责任人+村级联系人+贫困户”台账管理,把小额信贷帮扶作为考核帮扶责任人的重要指标,压紧压实村“两委”和帮扶责任人还款监管主体责任。同时强化保险保障和风险补偿,推进特色农业保险提标扩面,探索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保险保障体系,实施扶贫小额信贷财政贴息政策,设立4000万元风险补偿金,防范银行业风险发生,稳定金融扶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