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晗笑
8月31日上午,记者走进市光荣院王洪喜老人的宿舍,这位96岁的抗战老兵,正在埋头作画。“我画的是光荣院里的服务人员给我送饭的场景,几年来我已经画了200多幅画了,你看,这台灯、纸、画笔都是院长特地买给我的。”王老精神矍铄,身体康健,看到记者来访,健谈的他讲述起自己曾经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王洪喜出生在全椒县武岗镇上王村,抗战爆发后,家被日本人烧毁,全家流亡到和县,1942年,17岁的他主动要求加入抗战部队,于当年加入新四军第7师21旅61团。因上过两年私塾,认识几个字,在组织安排下,王洪喜学医1年多,成为卫生队的一名保健员。
“团里有十几名保健员,哪个连队上战场,我们就被派到哪负责救治伤员。作战时,我们要背着药箱躲到隐蔽的地方,距离战场至少1华里,有受伤的同志被抬下来,就给他止血、止疼、包扎。”王老回忆。
参与抗日战争,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一段记忆,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王老告诉记者,我们部队是游击部队,没有确定的方向,主要在和县、全椒、江浦县一带活跃,我们只听党的话,跟着党走,跟着部队一路游击。“1个班有10到11个人,只有八九把枪,每人还发一把大刀,两个手榴弹。部队白天进村子驻扎,派侦查员出去查看异常,由于武器装备差距,如果敌人人数不多就过去围堵,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就像毛主席说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那时候,我们穿着老粗布衣服、破布条裹成的草鞋,一天两顿稀的一顿干的,吃完饭就行军,风雨无阻。几年来,大家没有睡过一个整夜觉,没日没夜地在田间地头、村子里跑着、宣传着抗日信息,号召大家加入抗日部队,扩大抗日军队。”王洪喜说,“可就算再苦也没一个怕死的,跟着共产党有饭吃,总比在家饿死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洪喜所在的部队听从党的指挥,从安徽一路北上,去往山东。解放战争期间,部队是走一路打一路,王洪喜在孟良固战役中,不幸头部被炸伤,于1947年8月,因负伤退出现役。新中国成立后,王洪喜从山东诸城县回到家乡全椒,做回一位普通老百姓,在家安心种地。
“对比过去的日子,现在日子就像在天堂。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给我发放了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勋章和荣誉证书等,安排我在光荣院生活。”回想过去那段艰苦的岁月,王洪喜无比自豪,一枚枚军功章是他穿越枪林弹雨的见证,更是永不磨灭的荣誉。如今的他,亦是无比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