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6日
第A06版:天长新闻

千里沃野奏欢曲 “农”墨重彩绘新篇

——天长市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周 坤

蓝天白云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村道小路、房前屋后干干净净;路边花坛里,各色鲜花随风摇曳……走进天长市的村庄,都仿佛是一幅田园山水画。

近年来,天长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奋力打造“全省和中西部地区排前列,比肩东部的乡村振兴天长样板”。2020年7月8日,安徽省对2019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进行表彰,天长市名列其中。

生态宜居 让农村更有看头

走进天长市汊涧镇长山村,路面上干净整洁。道路两边是一幢幢两层楼的农房,宽敞的院子里也被打扫得清清爽爽,砍好的木柴整齐地码在墙角。

村庄环境如此整洁,缘于垃圾分类难题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破解。

在长山村,家家户户门前整齐地摆放着两个垃圾桶,分别标注着“腐烂”和“不可腐烂”字样。

“绿色的放餐厨垃圾,灰色的放其他垃圾,很好分。每天吃过饭后把家中的垃圾分类后倒入垃圾桶,镇上的环卫工早晚各清理一次,十分干净。”村民郑和生高兴地说。

垃圾收集后,送到哪儿去?在李坡村生态资源化处理中心,一名工作人员通过电脑自动控制,集中送来的餐厨垃圾通过自动脱水、发酵、干燥、除味等环节,变成了干燥疏松的有机肥料,免费提供给村民种菜、养花。

天长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恒田称,垃圾分类处理带来最直接的结果,是人居环境的变化、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

2019年9月,天长市汊涧镇长山村和铜城镇龙岗社区成功创建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充分展示了天长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

接“二”连“三” 让农业更有奔头

天长市稼农家庭农场主陈宏平,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2011年,陈宏平流转1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水稻。凭着扎实的农技功底和精细化管理,当年小麦、水稻年亩均单产达到2200斤。尝到甜头的陈宏平,2012年又流转150多亩土地,并注册了天长市稼农家庭农场。近年来,稼农家庭农场以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产量和效益双提升,带动天长市20多个家庭农场和周边100多户小农户增产增收,“天长稼农”也成了安徽省家庭农场的一面旗帜。

“如今每亩水稻净增效益200多元,这都归功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让零散农田被整合成片,让农业大有奔头。”陈宏平说。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物能运的高标准农田,不仅促进天长农民增收致富,也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让第一产业接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天长的乡村振兴道路将会越走越宽。”叶恒田说。在他的计划中,农业的收入既包含产品收入,又包含休闲旅游收入,未来还将配套农家乐、民宿等业态。

“深秀长山”、“山水井亭”、“康居铜北”、“红色光华”、“幸福益民”、“水墨汊河”……如今,天长的乡村通过打造一个个“特色名片”,绘就未来发展版图。

精准发力 让农民更有劲头

忙碌有序的农户来来往往,装满瓜果的运输车进进出出……天长市杨村镇光华村的光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现代化温室大棚里瓜果飘香,很多市民游客都来到这里体验田园乐趣。

一个贫困乡村如何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镇,走上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道路?在光华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在祥看来,这一切都是源于2017年,光华村7个村民组130户农民将原来直接流转给农业园的1125亩土地改为入股方式,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村民实现了“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入股后,光华村村民每年可以获得三项收入:每亩700元的保底分红;农业园当年收益二次分红;150名入股农民在农业园就业,可获得300多万元的股金。这一切,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还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从去年开始,天长市铜城镇街头巷尾遍布移风易俗的横幅和宣传画,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铜城镇龙岗社区老支部书记李桂金患病,嘱咐子女在他去世之后丧事从简;沿湖村妇女主任陈善丽在父亲七十大寿时,“只收祝福不收礼”……

时代新乡风,正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精神力量,奏响“强富美”美丽乡村建设新曲,让百姓的幸福生活,地久天长。

2020-08-26 ——天长市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8712.html 1 3 千里沃野奏欢曲 “农”墨重彩绘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