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 琼 通讯员吕 华 实习生王 颖
一头连着村民,一头连着市场,消费扶贫当起了“红娘”。今年以来,来安县面对疫情影响,创新扶贫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让贫困群众尝到了增收甜头、看到了脱贫盼头、增强了生产劲头。
电商平台搭桥 帮扶产品销售
受疫情影响,来安县半塔镇贫困村高山村农产品销售让贫困户发了愁。“村‘两委’第一时间和我讨论研究如何打通线上线下瓶颈,无缝帮扶农户进行网上销售。”高山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站长刑广非告诉记者,自己从事电商服务两年多,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网上销售客户,在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在微信、QQ、电商平台等多渠道推广小龙虾、鸡蛋、家禽等农产品。
高山村“一村一品”产业小龙虾养殖规模有3000多亩,受疫情影响,小龙虾销售遇冷。为了让养殖户心不冷,村“两委”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特别是通过线上销售模式,让不少企业、商家主动上门收购。“就我这一个服务站点,截至7月底销售额达到14万余元。”邢广非说。
今年60多岁的贫困户韩修平是一名残疾人,平时爱好编织竹篾篮子,但因行动不便,编好的篮子就搁置在家里或送给亲朋好友。村“两委”得知情况后,通过线上模式,联系南京一家果蔬采摘基地,将他编织的篮子销售一空。“想不到几十个篮子能换来1000多元,感谢党委、政府。”韩修平激动地说。今年以来,该村为11户贫困户销售农产品金额近3万元。
据了解,今年以来,来安县制定消费扶贫方案,聚焦聚力产销对接动态“清零”。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12家带贫主体,31个农产品种类通过全国扶贫产品公示,另有6家带贫主体、22个农产品种类通过县级扶贫产品初审和市级审核工作。通过充分发挥定点单位、电商企业和合作社等主体帮销作用,全县累计销售扶贫产品361万余吨,价值282万余元,全县无滞销涉贫农产品。
突破扶贫瓶颈 畅通流通渠道
该县依托地区和产业优势,积极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鼓励扶贫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投资1510万元新建4个农副产品加工项目,通过开展标准化、品牌化运作方式,推动农产品生产由“单打独斗”向“团队合作”转变,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精品。
为疏通消费扶贫“堵点”,该县把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作为畅通流通“动脉”的重点工程。投资新建仓储保鲜冷藏项目6个、中草药种植加工交易中心1个、电子商务中心1个,全县121个电商网点疫情期间有序复工,实现了全县130个村快递村村到,补齐了农产品物流短板,增强了本地仓储、初加工、寄递等综合服务能力,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损耗和流通成本。组织优秀扶贫产品参加全市名特优农产品扶贫展销会,为批量小、分散型的贫困户个人销售提供平台。
开展定点帮扶 扩大销售规模
新安镇双塘村黄中河夫妇近来忙个不停,在该镇扶贫干部的推销宣传下,他家1.5亩芹菜经过分拣、称重后,被运到一家知名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其他消费者手中。像这样的情形,今年该县比比皆是。
为了更好地推介特色产品和服务品牌,该县帮扶干部齐上阵,通过新闻报道、公众号推送、发布微信朋友圈等方式,使扶贫产品被更多人知道。现在,该县分管变成了“桃胶代言人”、村第一书记变成了“带货达人”、帮扶干部变成“快递小哥”,消费扶贫已经真正成为该县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
今年以来,该县通过定期发布扶贫产品供给表,广泛动员定点帮扶单位、帮扶人、爱心企业和个人采购贫困户农产品。同时共享信息给农村电商网点,扩大电商销售规模。截至目前,已帮销农产品361吨、价值282万余元,其中合作社等主体帮销147.88万元,帮扶人帮销93.29万元,定点帮扶单位帮销24.95万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