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0日
第A03版:专版

践行使命担当 彰显医者大爱

——滁州市“支援湖北抗疫英雄”先进事迹选登(二)

以医者仁心,奋战在黎明前的战场

实习生张蓉蓉 本报记者张 然

“我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今年54岁的方敏,是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彼时,手臂摔伤还未痊愈的她,瞒着90多岁的老母亲,驰援武汉。在武汉的65个日日夜夜、1500余小时里,她参与救治200余名重症患者。在方敏的心里,作为第一批前往武汉支援的医疗人员,这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医者仁心的本能。

春节期间,武汉的医生护士已连续作战将近一个月,体力和心理上的透支都非常严重,而这时也迎来疫情的暴发,患者人数骤增。作为首批赴湖北医务人员,方敏和医疗队成员在武汉医院人手极其缺乏的重要关头及时顶上。大年初二,在递交请战书的第二天,她便踏上了支援湖北抗疫的征途。像方敏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人员,如同点点星火,为武汉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经过紧急培训后,方敏首先来到的是武汉太康医院。由于经验丰富,并且曾参加过抗击传染性非典肺炎、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对方敏等安徽医疗队成员的到来感到振奋,这不仅极大地缓解了一线医务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还带来了更加专业的传染病临床救治知识。

到达医院后,拥有二十余年从医经验的方敏迅速地发现病区的“三区”划分不合理,便及时向院方建议,应严格按照传染病区的布局划分,把空间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避免交叉传染。在方敏的积极建议和院方的协调指挥下,不同病区的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分隔,有效降低了传染危险。

被确诊的患者们,心中往往充满了恐惧和焦虑,如何稳定患者情绪,以便更好地治疗,这是医生们在医疗救治以外的另一项日常工作。方敏通过专业知识的普及,慢慢地让患者们明白,新冠肺炎虽然可怕,但仍然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温柔而坚定的话语,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力量和希望。

连续工作20小时、不敢喝水、穿尿不湿,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和年轻医护人员一样,每天都在挑战身体的极限。武汉肺科医院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主任,疫情发生后依然奋战在抗疫前线,一次会诊中意外感染新冠病毒。在治疗过程中,当他意外看到方敏防护服上写的名字,感激地对方敏说,你就是现代版的女“方志敏”,大英雄,谢谢你们为武汉拼命!这发自肺腑的感谢,让方敏泪水涟涟。

一位在武汉做生意的河南人,曾患有抑郁症,患病后情绪极其低落。由于年前把孩子送回了老家,心中始终挂念着孩子,治疗效果不佳。方敏便常常同他像亲人一般聊天,为他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压力,增强治愈信心。

“全国各省支援武汉,可以说是大家温暖了武汉;但是我们去到那里,又分明是热情的武汉人温暖了我们。”在武汉,方敏看到许许多多自疫情开始便一直坚守在前线的医护人员们,他们始终在努力奔走,不放弃对每一个生命的救治。孩子刚满月的护士、九十岁高龄的医生,纷纷亲赴“战场”。除了医护人员,后勤保障、志愿者们,武汉的经历让方敏感受到了更多平常所体会不到的感动。

方敏回忆起最初到武汉时,由于正处于春节假期,工厂停产、物资紧缺,N95口罩极度匮乏,医务人员就只能带着两层口罩来避免传染。这些问题都在抗疫后期得到有效解决,全国各地纷纷献出爱心,各种医疗物资到达抗疫前线,使医务人员的防护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国家在后方的保障,成了方敏等医务人员在前线“战斗”最有力的支持。

连续65个日日夜夜、两点一线的奋战,在方敏看来,这只是一名普通医护人员的担当,穿起了防护服,便用一颗医者仁心担起了无畏的责任。

绽放在抗疫一线的“五朵金花”

本报记者郭 军

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在全国蔓延开来,湖北武汉作为这场抗疫战争的“风暴之眼”,来自全国各地数万白衣战士逆行湖北,战病毒、斗疫魔。我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陈月婷、王新、朱大杰、谢伟伟、侯青庆“五朵金花”积极响应医院驰援武汉号召,在武汉的方舱医院里用医者仁心书写无悔青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7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院内发出了“院党委号召大家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发动全国医务人员驰援武汉”的信息。号召刚一发出,医护人员纷纷报名请缨出征。“我请战!我家里娃什么的都安排好了。”“我请战!我单身,父母身体健康,没有家庭负担。”侯青庆原订于今年3月份举办婚礼。然而,一边是性命相托的广大患者,一边是相知相恋的爱人。侯青庆和未婚夫商量后毅然写下请战书报名参加。“爱情和为国奉献没有冲突,爱情更成为了我负重前行的后盾和动力。”

医院党委经过慎重考虑,批准了陈月婷、王新、朱大杰、谢伟伟、侯青庆“五朵金花”参加驰援武汉的抗疫之战。作为“白衣天使”,面对未知的疫情,她们不退缩、不胆怯,激昂请战、逆向而行!2月4日,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五朵金花”带着全院900多名同事和家中亲人的殷殷牵挂,整装奔赴湖北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

穿上白大褂,她们就是战士,用扎实规范的医技和敢于担当的天使仁心,铸起了一道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五朵金花”,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方舱里来回穿梭,为方舱的200多名患者测量体温、挨个登记、发药、心理疏导,往往走上一个来回,全身就都湿透了,一个班下来双手被乳胶手套泡得发白,脸上也满是护目镜的压痕。但是她们无怨无悔、尽职尽责,用真心为患者服务。

一天下午,王新接到通知,要在3个小时内带80名患者去做CT检查。因为舱内舱外温差大,眼镜和护目镜里全是水和雾,什么也看不清,全靠着眼前的一点点光摸索着走。在台阶上一脚踏空,幸好一位患者一把拉住了她,心疼地说,“姑娘,小心脚下,我拉着你走。”王新甚为感动,一直说,“没事没事,我看得见,就是不太清楚,还是大家完成检查重要。”

疫情期间,因为需要医学观察无法外出,方舱医院的一部分患者,因为长时间躺在病床上玩手机导致眩晕,陈月婷在工作间隙,发挥个人专业能力,在方舱里带着患者做起了眩晕康复操。患者们说,你们医护人员是用生命换来我们的生命健康,真的很辛苦,真心要谢谢你们,你们真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在抗疫一线的那些日子里,在方舱里和她们并肩战斗的还有无数共产党员。他们义无反顾冲在抗疫第一线,他们“压不垮,打不退”的顽强信念,使“五朵金花”深受鼓舞。在抗疫的最前沿,她们郑重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朱大杰在申请书里写下:“共产党员不畏生死、冲锋在前的身影让我深受鼓舞。我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将来我也可以骄傲地喊出‘我是党员,我先来!’”谢伟伟则在申请书里写到:“我把参加此次战‘疫’作为检验入党初心的试金石,经受组织考验的实战场。请党组织监督我、考验我!”

在武汉期间,滁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五朵金花”配合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取得“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医疗安全零事故、进驻人员零投诉、治愈人员零复发”的优异成绩。她们用行动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彰显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职业精神。

逆行“战”疫,守护生命

本报记者胡文峰

有一种爱叫逆行守护,有一种使命叫共“战”疫情,有一种奉献叫舍我其谁。今年1月27日,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二科副主任医师、市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芮晓艳,作为我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到达武汉后带领队员克服困难,快速适应高强度救治,先后在武汉太康医院、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负责隔离病区医疗救治工作,经过65天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任务,3月31日返回安徽。她用自己的坚守诠释着“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由于支援湖北抗疫期间表现突出,芮晓艳先后荣获“安徽省五一巾帼标兵”“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好人”等荣誉。

“你当初怎么会去武汉,不害怕吗?”从武汉返回滁州已经4个多月了,芮晓艳身边的不少朋友,都会问她同一个问题。“因为我是医生呀。”芮晓艳的回答简单而干脆。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芮晓艳还记得读医科大学第一天医学生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我市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时,芮晓艳第一时间报名请战。

疫情下的武汉给芮晓艳留下的第一印象,让她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芮晓艳到达武汉已是夜里9点,看到的是清冷的城市,从火车站到宾馆的路程,大街上没有一个人,也没有车辆,只有路边的灯光……

“我愿做黑暗中的一点光,哪怕只能照亮一小段路,只要给这个城市带来希望。”芮晓艳带领队员快速适应高强度医疗救治工作,积极救治危重症患者,每班工作长达12小时以上。为节约防护服,芮晓艳上班前基本不喝水,甚至需要使用尿不湿,下班后衣服汗湿,嗓子沙哑。

今年的2月4日,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在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组建新病区,芮晓艳主动报名,并克服种种困难参与病区组建。芮晓艳在工作中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团结爱护队友,组织同事学习讨论各版新冠肺炎治疗指南,规范诊疗,在诊疗中尽职尽责。经过芮晓艳和医疗队员们的不懈努力,病区多例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今年2月27日,芮晓艳在“战”疫一线入党,面对鲜红的党旗,铮铮誓言之后,需要她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

今年3月底,我省先后有医疗队撤离。在征得大家同意后,3月23日,芮晓艳带领队员再次写下请战书,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看到其他医疗队陆续撤了,芮晓艳和队员们也想回家,但是还有危重症患者需要救治,作为一名预备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好最后的坚守,战斗至最后的胜利。

芮晓艳接管的病区不少患者有基础疾病,有的几经周转来到肺科医院,救治工作压力很大,她带领队员化压力为动力,继续发挥团结协作,尽最大的力量救治危重症患者,“有1%的希望,我们就会尽100%的努力。”3月30日病区清空,病区危重症患者逐步减少,芮晓艳和队员们圆满完成任务。

经过65天艰苦奋斗,芮晓艳和团队用忠诚、责任和爱心,完美诠释医生的担当、责任与奉献,彰显共产党员的忠诚和坚守。

心存感恩的65天

本报记者包增光

“1月24日,大年三十的中午时分,一则‘取消休假、返岗待命’的通知,打破了家里的团圆氛围。”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护士李苗苗回忆道,“直觉告诉我,一定是出了紧急状况。”她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马不停蹄赶往医院,李苗苗没有想到,这次匆匆忙忙与家人告别,再和他们团圆的时刻,竟然要等到两个多月之后。

返回医院后,才知道疫情严重得超乎想象。1月26日晚上,在得知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的消息后,作为一名有着重症护理经验的主管护师,李苗苗果断报了名。“同为医生的丈夫支持我,公公婆婆也支持我。”李苗苗哽咽着告诉记者,“我去支援武汉的消息,一直没敢告诉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住在凤阳,是很久之后在新闻中看到我的名字,打电话跟我核实情况才知道的……”

1月27日晚上,包括李苗苗在内的安徽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李苗苗先后被分配到武汉市太康医院、武汉东西湖人民医院和武汉肺科医院,主要承担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刚开始的工作异常艰难,虽然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可实际情况还是超出预期,尤其重症患者多、防护物资匮乏。“防护物资可以等,但是生命等不起”,没有医用防护服,就穿两件工业防尘服;没有N95口罩,普通口罩戴两层;没有靴套,就用黄色垃圾袋代替;缺乏防护眼罩和面屏,那就重复使用……

有过紧张,有过害怕,可从未曾想过退缩。患者都是没有家属陪护的,作为护士,除了日常护理工作,李苗苗还要负责患者的饮食起居、陪做CT、翻身、处理大小便,以及病房每日的消毒清洁。当时的武汉下了暴雪,很冷很冷,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性,不能开空调,病房要24小时开窗通风,每次值班6个小时下来,李苗苗汗透的手术衣紧紧地贴在身上,风一吹又冻得她瑟瑟发抖。

冰天冻地的武汉,当地人却让李苗苗倍感温暖。由于奔赴武汉时走得匆忙,衣物没能带齐全。武汉的志愿者得知这一消息时,冒着暴雪连夜给李苗苗等医护人员送来了保暖的衣物。志愿者的车子在雪路上抛锚,他们自行修理了很久,到达酒店早已深夜。“这些志愿者始终守护着这座城市,即使满身疲惫,他们依然用行动温暖这座英雄的城市,也温暖着我们的心。”李苗苗十分感动。

送走一批又一批队友返程,李苗苗非常想家。可到了3月23日,东西湖人民医院清零,李苗苗和六名队友再次请战。他们在这第三封请战书里表态:“坚持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转战武汉肺科医院,收治的全部是重症患者。重症病人的护理十分辛苦,目不转睛地盯着各种指标,仔细观察病人体征,几个小时不停巡视。每次出了隔离区,李苗苗都会累得几乎虚脱。

“一路走来,心酸有之,害怕有之,豪情壮志有之。”李苗苗说,当她平安回到滁州后,最大的收获就是感恩之心。感恩武汉人民的关心,感恩滁州人民的支援,让医护人员有充足的防护物资、生活物资,感恩医疗队的每一位战友相互扶持走过65天。“不计生死、不计报酬、生死相依,我很自豪曾在这座英雄的城市和战友们并肩奋战,我将终生铭记这段经历。”李苗苗说。

爱是心与心的碰撞

张文清

茆生琴现任天长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管护师。在医院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护士”“十佳护士”“优质护理标兵”。今年支援湖北期间被评为“白衣卫士”“抗疫党员先锋”。

2月9日对于茆生琴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感染科连续工作十几日的她正满怀期待回去与家人团聚,突然接到了支援湖北的紧急通知,她成为安徽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

那一刻,茆生琴的心沸腾了。虽然出征武汉还未能征得父母的意见,也没来得及与家人告别,但是,早在写下请战书的那一刻她已做出随时出征的准备。

出征那天,寒风凛冽,看着医院领导忙碌着为自己准备物资的身影,看着同事们含着泪水依依不舍的眼神,茆生琴暗自在心里为自己加油鼓劲:“和队友们一起努力,在那片荆楚大地绽放天医人的风采。”

来到武汉那一刻,茆生琴震惊了,偌大的城市空无一人,一切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她来不及害怕,即刻进入岗前培训,并剪短了长发,为进仓前做好一切准备。

2月12日,接到开始收病人进仓的紧急通知,茆生琴既紧张又激动,早早地来到医院,认真穿戴好防护用品。拍完集体照后排着整齐的队伍斗志昂扬地进仓了,无一不像即将进入战场的战士。

一小时、两小时,一天、两天……“战斗”一直在持续着,厚重的防护服锻炼着她的协调功能,密闭的口罩、长久空腹、长时间憋尿、日夜颠倒的生活、稍不留神就会暴露,随时会被感染的风险……一切都锻炼着她的意志力。

3月8日,当最后一位病人走出舱来,方舱医院宣布休舱。茆生琴按捺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她知道所有的辛苦没有白费。

3月12日,武汉的疫情虽有好转,但战“疫”仍在继续。当接到可能需要转移到下一个“战场”的消息时,茆生琴又提交了请战书,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3月14日,茆生琴接到了转战协和西院的任务,同行的300名队员分别编入到不同的科室,茆生琴来到的是神经内科,这里的病人不仅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也患神经系统疾病。大部分患者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危重病人占到了70%,需要24小时的专人护理。每天的工作从清理污染的防护垃圾开始,输液、打针、雾化、吸痰、发放口服药、采集标本、病情观察、翻身拍背、发饭喂饭、处理大小便……短暂的4小时在马不停蹄的工作中,在视力模糊中结束。

在协和西院工作的第一天,茆生琴下班后感觉到四肢乏力,头脑胀痛。队友们看到脸色苍白的茆生琴,立刻把她带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可刚出来就被人拦下了脚步,还没有来得及问清事由,便听到对面小区的楼上放起了国歌,所有阳台的灯都突然亮起来,并传来一声声“白衣天使辛苦啦!武汉人民感谢您!”等喊话,中间夹着许多稚嫩的童音。队长带领着医护人员向患者回话,茆生琴已泪流满面……

从方舱医院再到协和西院的重症病房,茆生琴感叹,一路走来虽然充满艰辛,但充满爱的场景却让她无法忘怀。虽然看不见彼此的脸庞,却能感受到相互靠近的那颗心。

现在,茆生琴已经回到原来的岗位中,一切已逐渐回到正轨,抗疫的经历却在她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爱的种子。她说:“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能献上我一份微薄的力量是我的荣幸,最要感谢的是我们强大的祖国母亲!是你给了我们生的希望,让人间到处都是阳光!”

你既以命相托,我定全力以赴

苗竹欣

配药、吊水、介绍术后禁忌……7月20日,在来安县家宁医院内分泌科的病房里,护士长余静奔走于护士站与病房之间,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支援湖北归来三个多月,工作、生活早已回到正轨,谈到那段日子,余静显得很平静,“其实,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在武汉的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

新春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中华大地骤然打响,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余静第一时间递交了逆行武汉的请战书,并于2月20日随安徽省第七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驰援武汉。

2月26日,经过5天的培训,余静和同事们正式上岗,来到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接手了一个新的病区。每天,从准备消毒穿防护服,到脱掉防护服完成消毒,十个小时时间里,他们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衣,不间断地奔走于各个病房之间,进行着与死神的赛跑。

因为不允许家属陪护,病人打针吃药、吃喝拉撒、心理疏导,全靠病区内的医生护士们。余静所在的病区主要收治重症患者,一些患者送来时,已经不能自理,喂食、清洁、帮助翻身……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完成这一套护理流程之后,他们往往累得喘不过气来,但只是靠在墙边稍微调整一下呼吸,又立刻投入下一个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有着一个家庭的期盼,我们的肩上也担负着这些家庭的重托,一进入病区,我们不仅是医护人员,更是他们的家人,是他们的希望。”余静说,带着这样的使命感,余静和同事们像对待家人一样悉心照料着每一位患者。

3月6日,在支援武汉的半个月后,余静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她的过敏性鼻炎又犯了。由于鼻炎,再加上病房内消毒水的刺激,在口罩下她的鼻子嘴巴完全不受控制,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很快,双层口罩都湿透了,呼吸困难,头痛欲裂,同事劝她休息,可看着病床上的患者们,她拒绝了:“患者比我更难受,我再多坚持坚持,也许就能让他们少受点苦,多一分治愈的希望。”于是,她不断地克服鼻炎导致的不适,咬牙坚持着完成工作。

“每一天,我都被勇敢的患者们感动着。”余静说,疫情面前,武汉人民的乐观坚韧在她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有一位50多岁的阿姨,送来的时候症状已经比较严重了,但她却毫无惧色地说:“看到你们我就很安心,相信你们一定能把我治好。”病情稍微好转一些后,阿姨每天还跟着手机音乐跳起了广场舞,爽朗的笑声,铿锵的舞步,不仅鼓舞了病友们,也感动着病区的医护人员。

“三床今天出院啦。”“五床出院了。”在余静和同事们的精心治疗下,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防疫形势逐渐转好,住院患者数量不断减少,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露出了胜利的曙光,3月23日,转走最后一个病人,完成了病区的消毒工作后,余静所在的病区完成使命,顺利关闭。

3月24日,余静随安徽省第七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顺利凯旋,经过这场战役,她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敬畏,她说:“患者把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怎能不全力以赴。如果还有需要,我们依然会递上请战书按下红手印: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2020-08-10 ——滁州市“支援湖北抗疫英雄”先进事迹选登(二)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7283.html 1 3 践行使命担当 彰显医者大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