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晗笑 通讯员郝腾飞)为坚决防范和治理农村低保领域的腐败问题、作风问题、政策执行问题,我市积极作为、统筹推进,坚决遏制农村低保经办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摸排核对清底子。加强民政、扶贫、卫健等部门协调对接,逐户排查未纳入保障的贫困老年人、儿童和重病、重残人员,对2018年以来退出低保、申请低保未批准的进行再次复核。依托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每月对社会救助对象及赡(抚)养人经济状况进行核查,并出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报告。
畅通渠道找漏子。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设立举报电话、信箱、邮箱,公开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和举报方式;采取明察暗访、交叉互查和“四不两直”等方式,深入一线检查调研社会救助各项制度规定落实情况,定期通报、集中整治“优亲厚友”“人情保”等问题。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抽查43个乡(镇)106个村,受理求助举报、政策咨询124起,清退不符合条件农村低保对象45户96人。
备案公示“扎笼子”。健全低保经办人员及村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将低保档案单独存放,并定期组织复核,目前全市共备案997人,备案率达100%。严格落实政务公开,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及时公布专项治理整改情况,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在各级网站公开本地区低保对象姓名、地址、低保类别等相关信息,将低保政策、标准和低保对象情况等在村(社区)公示栏进行长期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