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邦军 郑安杰 实习生邢 颖 通讯员武 飞
“大堤渗水!大堤渗水!”循着阵阵急促的铃声,凤阳县黄湾乡老鹳村党支部书记张威抓起电话。那头,巡堤员黄旗开扯着嗓子大喊:“赶紧来人啊!不然大堤就有危险了!”
7月28日凌晨,淮河凤阳黄湾乡老鹳村段出现一处险情,张威边报告边赶往现场,同时得到消息的200余名村民自发从家扛起铲锹和麻袋上堤抢险。经过连续3个小时的抢险,渗水险情终于得到控制。
受连续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淮河凤阳段水位持续上涨,防汛形势严峻。汛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战情。面对防汛压力,凤阳县广大党员干部紧急奔赴防汛救灾一线,在风雨中驻守大堤,在危难中转移群众,在泥泞中扛送物资,在洪水中守护家园……他们把党旗插在防汛的第一线,把堡垒筑在战斗的最前沿,用党员的责任和担当,筑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堤坝。
扎得深 一名党员就是一根“木桩”
凤阳县临淮关镇的太平社区地处淮河沿岸,地势低洼,每次汛情一来,这里就成了“风口浪尖”。7月31日下午,天气突变,伴随着阵阵雷声,大雨倾盆而下。此时,太平社区党支部书记金运刚噌的一声从观察点里蹿了出来,一阵忙活,不到一会儿,瘦弱的身板已经全身湿透,“习惯了,这么多天就没穿过干的衣服,每天就休息3到4小时,神经时刻保持着紧绷的状态。”金运刚告诉记者,今年准备早,防范措施到位,家园保住了。据了解,从19号开始,金运刚就带着一支党员队伍上了堤,扎营在了洪水边,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经历了1991年、2003年、2007年的洪水,深知洪水带来的百姓疾苦,“一想着这么多老百姓住在这里,觉得这就是一种责任。”
同样是老党员,在凤阳县板桥镇的临东圩,有着30多年党龄的李绍兵已经连续奋战20多天了。李绍兵是堤坝上的先行“哨兵”,每天重复在堤坝上巡逻的他,把堤坝上的每一寸土地摸得是门儿清,“我是党员,我就要带头,绝不放过一个隐患。”忙忙碌碌的他全然不顾自己的左手还缠着绷带,还准备继续坚守,直到大堤“脱险”。
年轻党员也不甘示弱。在凤阳县板桥镇的防汛突击队里,刚刚大学毕业的党员衡孝俭和其他几位党员就是主动递交了防汛请战书的。在防汛现场,“走起,干活”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挖沙土、打木桩、锯树木、清杂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防汛抗洪的战场亦是如此。自汛情以来,凤阳县16个乡镇(园区)235个行政村、社区党组织第一时间响应,数千名以基层党员干部、民兵为主体的防汛抢险队伍迅速集结上堤,像一根根“木桩”一样,扎在洪水里,扎在群众的身边,顶住了洪水的压力。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