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0日
第A05版:来安新闻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余爱军

来安县地处苏皖交界,文化底蕴深厚,兼具维扬文化、秦淮文化和两淮文化等地域文化特点。这个古老的城市在近两千年的代代传承中留下了洪山戏、白曲、秧歌灯、手狮灯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具有丰富民俗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来安县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原则,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增强群众文化自觉、促进文化繁荣,使独具来安韵味的地域文化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地域文化,是按照地域界定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类型,是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而呈现出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文化风貌的一种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人的特点的文化类型。它包括在这一地域所产生的经济体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民俗传统、价值观念等。

“不日新者必日退”。地域文化,从空间上看,在大范围讲究其独立性;在小范围讲究其主导性。从时间上看,在历史发展上有其持续性;在当下意义上有其现实性。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加深,整个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保持本民族固有的风俗与传统,已经上升成为国家安全问题。是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才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文化自信”,并反复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地域文化的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也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性条件。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

具体来说,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当地社会生产力发展。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的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入开展地域文化问题研究,充分发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创新发展好地域文化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应该是我们全社会亟待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来安县高度重视古文物、文化遗迹及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逐年加大政策资金的保障力度,同时创新传承理念,改革保护模式,以满足基层精神文化需求为重点,以系列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传统文化不断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基层群众的新企盼。成立来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和县文化馆合署办公,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和保护的活动场所和空间,添置主要的器材和设备,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库、展览厅、排练厅(室),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库,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县文化工作的一个抓手和平台,常抓不懈。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来安县城市规划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政策文件,为传承保护文化传统建立长效机制。

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广新局、县文联等相关文化部门单位实施,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需要,定期组织学习,宣传文物、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各类文化方面的培训班,以会代训,研究、安排、布置传统文化和非遗申报传承和保护工作,同时开展“传承中华美德主题书信教育”活动,举办青少年“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比赛,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主题等系列活动。

来安县地理位置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民间艺人相继辞世,一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项目濒临失传、灭迹。为此,我县进一步加大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力度,建立县、乡、村文化联动机制,确立县文化部门牵头、乡文化站负主责、村级文化站管理员协助,明确传承项目、申报项目、申报主体。

来安县先后扶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灯、洪山戏、白曲、手狮灯分别参加上海世博会实物、图片展览,参加历次在滁演出的中国农歌会,安徽省首届民俗文化节演出和滁州市民间花灯大赛。2019年秧歌灯首次走出安徽省,赴上海参加文化调演,获得了2019年“朱泾杯”长三角花灯展演最佳传承奖。受到国际和国内有识之士一致好评。

鼓励支持成立各种文化团体。该县先后成立了四家专业剧团,长期在皖东、苏北、苏中城乡一带演出。还成立了音乐家协会、戏剧家协会、舞蹈协会、来安县文商发展联盟会、滁河两岸文体促进会,目前,全县12个乡镇8个社区拥有乡土文化人才近500人,共组建12支特色花灯队,20多个戏曲团组等。这些团队的成员使洪山戏等古老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弘扬传承,在来安大地上焕发新生。

2020-07-2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4226.html 1 3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