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郝腾飞 记者王晗笑)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救助管理工作责任体系,大力加强区域和部门救助联动,着力强化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切实保障好生活无着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
救助力量全覆盖。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网络,层层压实责任;强化街面巡查和转介处置机制,深入开展拉网式巡查;动员志愿服务组织、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积极提供救助线索,随时发现、随时报告、即时救助。
优化服务全过程。通过公布救助热线电话、发放救助宣传单等方式,引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强化“互联网+”寻亲服务,依托全国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发布网上寻亲公告,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协调公安机关利用采集DNA比对、指纹、人像识别等技术手段,仔细甄别、认真核实受助人员身份信息。今年以来,全市共支出救助资金310余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77人次,帮助24人寻亲成功。
源头治理全方位。综合采取社会救助、社会治理等手段,帮助返乡受助人员解决现实困难。对无法查明身份受助人员在救助管理机构滞留超过3个月的,给予办理户口登记手续并妥善安置,符合特困人员供养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供养范围集中供养。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协调完成103名滞留3个月以上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安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