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3日
第A07版:副 刊

老街上的“砻子王”

○江文林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全椒西门老街有个“砻子王”,叫王禾壮,此人如果健在,有一百岁了。说他有一百岁,是因为他为一个叫“王记粮行”打造的砻(方言读lei,第一声)子上,用刀刻上自己的大名和日期:“王禾壮三十而立。民国三十六年秋”。而就是这个刻上字的砻子,在文革期间作为“王记粮行”老板王三爷剥削劳苦大众的罪证,与挂着“地主分子”牌子的王三爷一起被放在街上示众。出于好奇,年轻的我,记住了砻子上用刀刻的字,对“地主分子”王三爷却没有一点印象。

当时,仅西门老街就有像“王记粮行”那样大大小小的粮食行十多家。由于西门老街地处城乡接合部,每逢午秋二季,老街卖粮、买粮的人络绎不绝。或驴驮、或担挑,或推着咿咿呀呀的独轮车,十多家粮食行门口挤得水泄不通。繁忙的粮食交易催生了一个古老的行当――打砻坊。而被人号称“砻子王”的“王记砻坊”就在西门大街的南头。

王记砻坊的前身就是王记米行。米行老板叫王大有,排行老三,人称王三爷。王记米行更名为“王记砻坊”,源于“砻子王”王禾壮。1937年,二十岁的王禾壮因家乡九江大水逃到了全椒。举目无亲的王禾壮夜宿王记米行的大门楼旁,王记米行老板王大有看他年轻力壮,便收留了他,在米行当伙计。米行是前店后坊,米行的大米都是靠后面的砻坊伙计们用人工、用砻子工加工出来的。

砻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碾米机尚未出现时,农村普遍使用的碾米工具,农户用它去除稻壳加工大米,并与舂米的石臼和米筛配套使用。先将稻谷放在砻子里过磨,磨破大部分稻谷的外壳,成为夹稻糙米。接着放到石碓的碓臼里,通过人力踏碓将夹稻糙米舂成熟(精)米,糠头亦同时在碓臼里冲成糠末。然后用糠筛筛下粉糠,用米筛筛出夹在米中的稻谷,再用风车扬弃二糠,稻米加工的工序才算完成。一个砻子一个劳动力一天可以砻300斤左右的米,一个砻子的寿命只能砻二三万斤稻谷。一台新土砻的主要骨架可以用上七、八年,使用过程中一般半年或一年翻新一次。

王记米行后坊共有四台砻子,到了旺季,尽管伙计们一天干活十多个小时,收购的稻子也加工不完。让老板最烦人的是这砻子经常出毛病,出现故障必须立即修理。而修理砻子是一种重体力又需精湛工艺的劳动,王老板把翻新修理砻子的活交给了王禾壮。王禾壮年轻力壮,头脑活络,在老家九江还学过一年篾匠活和两年木匠活。不到半年,这翻新修理砻子的活干得风生水起,连周边有土砻的农户也上门请活。老街上那头十家粮行更是把王禾壮当成宝贝,一有事就找上门来,求者络绎不绝。王记米行老板王三爷算算账,这米行生意还不如修砻卖砻的。干脆,不如把王记米行更名为“王记砻坊”,以修砻卖砻为主业。让王禾壮再带两、三个徒弟,专门生产、修理砻子得了。打从开张时日算起的七八年里,“王记砻坊”的生意一直红红火火,这归功于王禾壮和制砻师傅们,天天起早摸黑挑着一担工具和配件奔波于驻地周边农户家中。由于土砻十分笨重,绝大多数都是师傅上门翻新修理。单人制作一台新土砻至少需要3天时间,而翻新一台旧砻也要干个一整天(10小时左右)。由于打土砻是一种重体力的劳动,故无论炎夏寒冬,王禾壮和师傅们干活时大都赤膊上阵,十分辛苦,非身体强壮者莫能胜任。由于王禾壮技术精湛,讲究信誉,翻新、修砻质量过硬,不过多久,周边农民尊称王禾壮为“砻子王”。

“砻子王”制砻工艺也与众不同。

一是大小合趣,尺寸适中。木砻分头砻(直径为二尺)、二砻(直径为一尺八寸)、三砻(直径为一尺六寸)。王禾壮根据本地农村习俗一般使用二砻,用料少、重量轻。

二是在选料上主要是用本地产的木质坚硬的黄栗子树,弃用毛竹作砻齿扣,加上南屏山的黄骨子土泥,制作的土砻齿扣比一般人制作的使用寿命要长一年多。

三是上下两扇砻子的外围加一层宽约五寸的毛竹篾丝编成的篾圈,更延长了砻子的使用寿命。

四是制作工艺精妙,制作过程精细。土砻结构简单,却是细致的活儿,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

王禾壮制作一架土砻,要过三关:第一道是过木材关。首先截木取材,用弯斧破黄栗子树材取柸、修柸,用竹钉把木柸连接,用竹箍固定,做成砻桶、砻盘。然后,截取硬木做成砻心、砻担。砻担两边各凿上2个安放砻擘手的小洞,在砻心上设置小砻担,两者用于调节土砻重量和出米量。如果砻磨过重,就略微松开棕绳,给小砻担松绑,或把砻擘手安放在靠外的小洞里。反之,则相反。

第二关,要精选优质毛竹,破篾、取篾,沿上下砻磨口,绕织成宽约五寸的花箍。

第三关,把二百斤南屏山黄骨子土泥、十斤松毛混入石臼中,用槌子捣得稀烂、粘实,倒入上下两个花竹箍中,用木棰、铁锤夯实,抹平。然后,分别按逆时针、顺时针方向,按纹路把红竹皮嵌入其中,就做成了砻磨。这样一架土砻修修补补便能用上十多年。

王禾壮和制砻师傅们的辛苦让“王记砻坊”声誉大振,也让王三爷的身家资产极速膨胀。一九四九年前夕,王三爷拿出巨款一下子买了吴山寺一带近百亩土地,让王三爷从一个小小的粮行老板“华丽转身”为一名符其实的“地主”。当然在那时,他做梦也未曾想到,若干年后,王禾壮和制砻师傅们多年的辛苦挣得的资产,会为他换来一顶“地主分子”帽子,而且一戴就是三十年。

对王禾壮,王三爷也是宠爱有加。除了提高俸禄,王三爷还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他,招王禾壮为婿。可王禾壮始终笑而不答,仍带着师傅们干砻坊的事,修百姓的砻。被追问急了,撂下了一句“我在九江有媳妇了”,这话后来还真应验了。一九五一年土改中,在西门街召开批斗地主分子王大有大会的前夕,原先被安排在批斗大会上作重点控诉发言的王禾壮一夜间人间蒸发,有人说他另谋高就了,还有人绘声绘色说他与一个女人回九江老家了。反正王禾壮一夜间人间蒸发在老街是一个谜,是一个至今仍未解开的谜!

人类智慧的结晶、使用历史悠久、积淀中国传统工艺、到今天已有二千年历史的砻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用柴油作动力的碾米机开始进入本地农村,砻子、石碓迅速被淘汰。砻子连同它的制作工艺,像“砻子王”王禾壮一夜间人间蒸发一样,销声匿迹。

2020-07-0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798.html 1 3 老街上的“砻子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