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4日
第A03版:副刊

端午与屈原

□许良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龙舟节、浴兰节、夏节等,“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后成为流行于中国汉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早在2006年端午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是流行于汉文化的传统文化节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据《大戴礼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很多。有学者认为,端午节最先是祭祀河神、祈求收成的节日,在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冲走,遂举行祭祀,祈求五谷丰登。而这段时期一般是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地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喝黄酒的习惯。

闻一多经过详尽考证,《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记述,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自汉代以来,端午节的活动,更多的是与屈原连在一起。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最为深入人心。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而被流放。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绞,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世代传颂。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端午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日子。

梁启超先生说,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中国历史上表现个性的作品,头一位就是屈原的作品。梁启超认为,屈原以其自杀,表现出对社会、对祖国的同情和眷恋,而又不愿意向黑暗势力妥协的决心,因此,屈原的自杀,表现了他的清廉、忠信,更使他的人格和作品更加光耀。屈原高洁的人品和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勇气,受到了历代中国人民的崇敬,这也是端午节的主题逐渐演变为纪念屈原的内在原因。

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诗写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江水浩荡宽阔,屈原纵身一跃,如今已然成为端午一个凝重的文化符号。

2020-06-2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404.html 1 3 端午与屈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