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4日
第A03版:副刊

端午习俗与防疫

□周元桂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民俗节日,2009年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俗有两大主题:一是防疫消灾;一是悼念屈原。后者,侧重于节日的纪念意义,象征性通过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古代爱国大诗人屈原。其实,端午节的习俗文化,主要体现在前者的一系列防疫活动上。

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且该月有九个毒日,初五是毒日之首。其时天气已热,草木繁盛,百虫滋生,瘟疫流行。因而需要采取各种防疫措施,以避邪免灾,为湿热易生病的整个炎夏防患于未然。数十年前,每至端午,民间总要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儿童系挂五彩丝线(称为长命缕、续命缕)等习俗。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易招毒”。所谓“五毒”,古人把生活中常见的蛇、蜈蚣、壁虎、蝎子、癞蛤蟆五种动物视为致病之源。因而,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是围绕着克制“五毒”的象征行为展开的。

古时过端午,防疫消灾活动尤其丰富多彩。诸如,在孩子的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个“王”字(因老虎的额头上有个“王”字,以虎镇邪),并将它涂在小孩的鼻孔、耳朵等处,以防毒邪寻隙侵入体内(仿若今之戴口罩也)。还有给小孩吃印有五毒图案的“五毒饼”,在儿童的衣物上绣上天师符、驱魔镜之类的纹饰,都象征着以正压邪。门头、檐下悬挂艾草和菖蒲,更是“驱毒辟邪”的两大药宝。人们常把艾草和菖蒲或扎成“人”形,或扎成“虎”形,悬于门头、屋檐下以驱邪祛疫(杀菌消毒是也)。《红楼梦》中就有“蒲艾簪门,虎符系背”的描述。有些人家,还正气昭然地张贴咒词,以烘托驱邪防疫气氛,如“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龙虎剑,毒邪归地府”。家家户户都显得正气凛然,意趣横生。

古人把端午节称为“浴兰节”,讲究的人家,这天都会用佩兰、艾蒲等香草泡水洗浴以去污祛疾。宋人苏东坡有词曰:“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此乃妇女进行药兰浴之后的娇俏情态:展现出一幅宋代妇女彩线缠臂、小符挂髻、芳香驱毒的药兰浴风俗画。喝雄黄药酒,乃旧时端午最为看重的节俗,就是将雄黄浸于艾草和菖蒲汁液中,制成药酒饮服。南宋诗人杨万里在《端午独酌》中写道:“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么生香。”节日当头,没有来宾,诗人就独自在榴花下喝雄黄酒。喝酒之余,还不忘对用菖蒲、艾叶等花草扎成的草药人、草药虎之类的辟邪物趣赏一番呢。

草药浸泡成的酒剂、水剂,或饮或浴,或釆取熏、抹、擦等消毒措施,都昭示着民间执着的防疫意识。由此可见,农历五月五日,在民俗里,古诗里,一个“卫生防疫保健节”的呼之欲出。随着时代科技和医学水平的发展,时令及环境的更替,这一端午防疫意识,对人们的影响作用大大的削弱了,甚至被视为迷信的陋俗,令人哭笑两非!人们常说,现今的端午节只剩下一个“吃”了!此说是对节俗流失的忧叹也!笔者认为,对于像端午节这样的多民族全民节日,应当深入发掘其背后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发扬起2000多年来的防疫祛病、祈求健康长寿的精神意蕴,从而发挥传统节日在民众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联系当前的防疫情景,重温端午防疫意识是大有必要、大有助益的。何益而不为?

2020-06-2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402.html 1 3 端午习俗与防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