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4日
第A06版:副 刊

在定远历史长河中采撷浪花

——走笔董书冰同志

○刘中华

个头适中,皮肤不白,表情庄严,言语不多,这是许多人对董书冰同志的起初评语。我初识书冰是本世纪初,他在下面乡镇干中学一把手校长的时候,后来通过几次县政协文史委改稿例会上的交流,我们才悄悄成为了文艺圈的“亚文友”。我比书冰年长几月,当初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缄默儒雅”。我想这与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关吧?可接下来相处,我有幸窥视到书冰的另一方面,那就是他扎实的文史功底以及与之相随的执着和痴迷。如今,他在朋友们的建议下,准备将往日的一些历史研究、寻踪考察游记及随感散文编录成文集——《老家定远》。正因如此,我想写一写对书冰同志的印象,也是乘他出书之际作个述评推介。

通过多年对书冰各类作品的阅读,我深感定远县能有像他这样,将家乡历史作为珍珠拾遗不倦的人,实在难得;而再将这些闪烁着耀眼光泽的古代珍珠串联起来以示后人,更是不易。书冰总能将许多老故事挖掘出新意,并赋于新的内涵,尤其是从中可以读到鲜活动人的逸闻轶事和民间故事。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打捞历史背影,守望精神家园”。

比如,写《侯家寨:淮河流域古人类文化的瑰宝》考文时,作者骑摩托车,走村串户,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传说故事。其中,有好玩的“龙泉眼”故事,有好看的侯家小姐用过的鹿角,更有被古今艺术家唱红天南地北的《双丝带》……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定远历史文化很古老、厚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传承于男女老少的血液之中……

在写《中九华寺:定远古代人文历史胜地》时,作者更是冒着高温酷暑,沿着古遗址一路探询走访,先后收集了山野地名、人物风俗、古树古洞等,之后整理示人,均颇有历史研究价值。还有环古莫邪山一带的山谷古寺、地名的考证等。

在人物寻踪上:有项羽陷大泽、霸王别姬处、莫邪铸宝剑、徐凤马勉起义军、朱元璋起兵……书冰同志在采撷历史、运用考据时思路明晰、思维缜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挖掘整理并形成文字的过程中,他对历史中的每个事件和人物均在哲学的高度加以思考,且每篇的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出作者情感挚热的故乡情结。这种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源自于他对家乡定远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充满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定远的这些“古迹、古人、古寺”等流溢着无穷的艺术审美情趣,千年不朽,百世流芳。

在“乡间故事”类篇目中,其文风闲适,张弛有度,尤其是散文游记凭吊入于情、发于心,颇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味道,通篇干净利落,运笔洗练,绝无拖泥带水的痕迹。其中,有对某事件刻骨铭心的感慨,有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更有对国家、民族美好前景的憧憬。而在记事写人之时,作家点出了与时代精神不协调的现象,我们看到了作者给少数人信仰缺失、作风漂浮一声响亮的警醒!美丽乡村故事真是“红得让人不忍离去”,美得使人前去寻访。

我们常说:读文易而读人难。书冰同志的人品和文品水乳相融,浑然无间。他谈吐幽默,删繁简约,直示主题。当问及他对文史工作的理解时,他用另一种角度回答了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在他驾鹤远去之后,一二年会淡出普通人的视野,三四年会离开同事的话题,五六年会滑落朋友的圈层,七八年就会退出好友的印象,十年过后,会走出亲友的脑海,五十年,一百年过后,或许这个有权势、有地位、有财富的人就没有了痕迹……时间总会冲淡一切,除非他是个伟人。”为此,他认为:“口碑中的事情往往比石碑上刻的更真实。”故而,他要用自己的手、腿、笔去打捞,用心去检索,被误读,被忽略,甚至被淹没的历史背影。鉴于书冰同志在定远地方文史研究中填补了很多历史空白,也可以说,他是新时期以来定远文史研究成果较大者之一。

黑格尔说过:“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而这种精神旨趣,我们从董书冰同志为之痴迷的追求中找到了答案。《老家定远》中的“古、红、绿”等特点水乳交融,物我一体,相映成趣、成美,读者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愉悦着审美的心灵。文集《老家定远》一书,确实是一部老家、新家都在定远的广大民众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乡土教材,具有独特的、很高的、传承的、爱家乡的文化价值。作为亲朋好友,我们期待书冰同志将有更好更多的作品面世。

董书冰

西涧

XIJIAN RENWU

2020-06-04 ——走笔董书冰同志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623.html 1 3 在定远历史长河中采撷浪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