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4日
第A03版:副刊

走出生命的误区

□作者:范 平

有人认为,老人极易产生孤独感与失落感。因为,人老了,失去与他人竞争的资本,蓦然间退出喧嚣的大舞台,心理上难承其重,不免平衡渐倾,进取心消磨,便恂恂自首,甘与寂寞、惆怅为伍。除了作家、医生等少数职业外,多数职业都会受年龄的影响。“老”像是一道关卡,一点点地收回每个人曾经拥有的价值与风采,使其辉煌成为历史。人,对于咄咄逼人的“老”徒乎奈何。

这样的认识,实在是陷入了误区。

人生的意义,并不全在于确定自身价值在全社会总价值中的份额,尽管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生命还有另外一个意义,那就是在艰难的心路过程中,塑造出一个完美的自我。前者需要体力与精力,受年龄的制约;后者,只需要对生命所持有的那份信念与挚爱,并不受年龄的制约。一个人,因为老而不能实现人生的第一个意义的时候,仍然可以继续实现第二个意义,直到心脏停止跳动。“老”,可以无情地在人的脸上斧劈刀凿出道道皱纹,可以残忍地脱掉人的全部牙齿,可以像塑造美那样塑造丑……但是,它无法驱散人对生命的信念与挚爱,无法摧毁生命的意志。

在社会的大舞台上一展才华,把应得的那一份报酬装到自己的口袋里。口袋里装了多少,这是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一定意义上,金钱与财富是计量成功的最现实的尺度。然而,这样的成功是与构筑至善至美的心灵王国不能同日而语。一个人要死的时候,一直跟随到他或她最后的,并不是金钱与财富,而是这个心灵王国。如果一个人铸造了一颗伟大的灵魂,其生命还可以以符号的形式永恒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是平凡人,不是伟人。

即使是平凡人,同样可以营造这个王国,同样可以以内心之美,来对抗“老”带给我们的礼物——丑陋。如果我们尽全力这样做了,我们就可以收获理应属于我们的那份坦然。试想,当一个人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什么比坦然更重要呢?

我们老了,我们不能再像年轻人那样劳作了,但我们可以用与老作斗争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人类道德与品行的极限挑战,向不屈不挠的意志极限挑战,从而为人类作出最后的贡献。如果老都不足惧,还有什么可视为畏途的呢?在内在向外在挑战的过程中,能创造出看不见的珍贵财富,它属于全社会。如果我们参与了这个挑战,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没有脱离广义的舞台,沦为这个五彩缤纷大千世界的看客。

也许还有人会说:你讲的这些大道理,我不感兴趣。

那么,我们就来讲小道理。即使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老”也不是一种消极的存在。人,除了追求财富与名利之外,还会追求知识,追求对生命存在的最合理的解释,追求自圆其说带给自己的那份安详——显然,老,并不能阻止我们做这一切。毋宁说,老,反而会使我们更好地去做这些。我不认为先哲的话都对,但“朝闻道,夕死”的箴言,我是深信不疑的。钱财是身外之物,带不走,但是,人却可以与“道”一起走向另一个世界。这不啻是一种幸福。难道人不该用对钱财那样的贪心,多多汲取一些死后可以与自己一起而去的“道”吗?如果你非要说,“闻道”又如何,最终不也是死吗?那我会说:生又何用,最终不也是死吗?

有人会说:你太虚伪了,难道你真不惧死亡?如若人真能走出误区,看到人生的另一半,在另一块沃土上耕耘,乐此不疲,就会像年轻时那样有所得,从而怡然自乐。就会把死看得很轻,甚至忘却它。

屈原的《离骚》中有这样四句:“临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发现走错了路,及时改正。如果我们也能像屈原那样,发现走错了路,及早回头,就不至于陷入误区的泥淖之中,就能踏上正途。

家议

2020-04-1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6778.html 1 3 走出生命的误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