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7日
第A03版:副刊

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孙邦明

作家林清玄教育自己的子女,一生坚守着12个字准则。用“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唤醒孩子内心的精神种子,这对当下的家庭教育仍具有借鉴的意义。

父母是家教中最早唤醒孩子内心精神种子的人,教育界也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生命中与孩子相处时间最久、影响最早最深的,父母亲当属第一位。

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我,幸运地遇到了家教严格、为人善良、重视耕读的父母亲。没文化的他们,秉持和遗传了家族教育的优秀传统,以善良立世,以诚实待人,以勤劳面向生活,身体力行,时刻熏陶着我们的童年,播下了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种子。

当过村干部的父亲,一生不占不拿公家的丝毫财物,即使“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慌难耐,也没有动摇过他出了名的“倔强”,信守着“命没公家大,人饿是事小”,也要堂堂正正的做人,有尊严地活着。苦难时候,母亲会抹下脸面,靠赊与借,维持着一家六口人的生活。他们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拼尽全力把贫瘠的土地,刨出更多的粮食来喂饱穿暖我们,从没有向苦难低过头,认过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世时,父亲总是说,“看看旧社会,想想现在的日子好多了,得知足,以后的日子还会更好的”。

那时的家庭教育,我们是以父母为榜样的,看得见,摸得着,早早地明白生活的不易;难以理解的,会在岁月磨砺中逐渐感悟和认同。与现在比,受海量的信息干扰少,父母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和一面正己的镜子,时刻矫正着我们生活的航程,有时拐个弯,叛逆一下,回想他们,自然又回归到了正途。

五十载,沧海桑田,父母的辛劳和言传身教,换来了我的大学毕业、工作稳定和生活安逸,我也没敢失志,忘却离世父母亲留给我的家教传统。

14岁的女儿,初中毕业那年便离开我工作的小镇,住进市里高中的宿舍,开始了她一个人独立的学习和生活。烈日下的军训,吃喝拉撒的自理,寝室的一片狼藉,不放心、去看望她的妻子,一走出寝室,眼泪便簌簌地落地。心疼的我也难过,除了一个劲地劝说与宽慰,心里却暗下决心,坚持着“能吃苦的孩子,未来不会差”的信念,恪守着原来的做法。

我不敢奢望她成什么大器,只想让她知道生活的苦,晓得生活的难,怕她眼高手低。因此,必要的意志锻炼,磨去独生子女的娇气,童年或少年播下的艰苦,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因学习的劳累,或工作的苦恼而怨天怨地,或自暴自弃。从不许诺她考上好大学,买名牌“苹果”;找到好工作,给予“现金”奖励等。

说心里话,独生子女,父母工作稳定,并非没有条件,让她过上校外租房子陪读的舒适生活。之所以这样做,也许是因为吃过苦,见过难的我,深受着已离世父亲与母亲的深刻影响。如今,女儿考编“上岸”,基层政府服务为民,硕士研究生在读,算是一种“精神唤醒”的回报吧。

工作中,从教高中三十载的我,目睹过不少为孩子租房陪读和用物质奖励代替精神教育的家长们,他们的“深爱”,令我感动和惊讶。如今生活富裕,改善就学等条件未尝不可,但过度的溺爱、迁就和物质至上,重考试结果,轻内心疏导;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品质的养成,往往适得其反,留下“身心不全”的后患。有人说,每一个家庭教育失败的子女背后,都有一双递去纵容与溺爱梯子的双亲,此话在生活中好像有些应验。

2020-04-07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218.html 1 3 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