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21日
第A03版:副刊

未雨绸缪

□作者:阿 紫

1月21日开始,武汉药店里的口罩、84消毒液、酒精就很难买到了,而我却并不慌张,因为家里并不缺。这倒并非因为我下手快,预先抄了底,而是因为这些东西一直是我家的日用品。

当年非典时期,我在一家科技公司做销售,推销的产品中有多款消毒液。于是虽然那时疫情严重,我们却每天穿梭于高校、宾馆、写字楼,然而冒着生命危险,却无太大收益。原因在于我们独缺84,而那些单位只相信84。

非典过后,84不再受追捧,我家却奉为上宾,起码会保持三到五瓶的存量,口罩也会一直储备若干袋。由于担心引起火灾,酒精始终没买过,家里备有艾叶,经常会焚烧消毒。另外常年备有药水肥皂,虽然味道不好闻,售价才2.5元,但我很信任它。

一月中旬,当时疫情还不明朗,考虑到马上要过年了。我买了不少耐存放的蔬菜,比如洋葱、土豆、包菜……冰箱装满,客厅里也堆起了一座小山。对此,岳父大人颇不以为然,觉得大可不必。他住郊区,即便市区没菜卖,我们可以开车去他那儿买。

除了蔬菜、肉食,我还买了燕麦米、荞麦米各10斤。我患有较严重的糖尿病,主食不能完全吃米饭。大哥知道后,说这类杂粮一次买多了会受潮,口感会差很多。

一晃到了2月中旬,封城时间之长超过了许多人的想象。虽然超市蔬菜、肉食等供应还算充足,但排长队是免不了的,这无疑会增加感染风险。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我这段日子很少去凑这热闹。封城之后,武汉很快进行了机动车管制,我们根本去不了郊区。而且岳父的村子早已封村,要是一心指望到他那儿找“补给”,恐怕早就慌了神。另外,一般超市根本没有燕麦米、荞麦米,如果当初听了大哥的,少买一些,如今恐怕已经“断炊”。

生活中总会有两种人,一种习惯于“未雨绸缪”,比如我;另一种挂在嘴里的是“到时候再说”,岳父和大哥就很典型。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往往是人生经历不同。岳父和大哥一生在一家单位工作,生活按部就班,没有过“异常”。我则跳槽过十多次,记得20多年前在鄂西搞销售,有一年大雪封山,小镇几乎与世隔绝,门市部里蜂窝煤都烧尽了,几乎饥寒交迫……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如今四平八稳了几乎一辈子的岳父和大哥,终于有了一次别样的人生体验。岳父家的菜早吃完了,幸亏村里照顾空巢老人,送来了一些;大哥胆小怕感染,但米缸见底,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超市。他们家里都没有84,因为机动车禁止上路,我已经没法给他们送去了。

预估困难,尽量往最坏处想,这不是悲观,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由于计划常常赶不上变化,“到时候再说”,往往会变成没法说。

2020-02-2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467.html 1 3 未雨绸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