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17日
第A06版: 副 刊

父母,别朝孩子“钉钉子”

彭宏清

最近,我读了《钉子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脾气很坏,他的父亲决定帮助他改掉坏脾气,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就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柵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在柵栏上钉了16颗钉子。慢慢地,小男孩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坏情绪,每天在柵栏上钉钉子的次数渐渐少了。到后来,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父亲又建议他坚持一整天都不发脾气,就从柵栏上拔下一颗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亲切地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那些钉子在柵栏上留下的小孔,柵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别人的心灵中留下疤痕。这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他人的身体,即使把刀子拔出来,那伤口也会永远存在。”

故事中的父亲,善于引导教育儿子,通过“钉钉子——拔钉子”的过程,让儿子明白了伤人的言语就像钉孔一样,会在别人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从而改掉了坏脾气,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坏情绪。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恰恰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或多或少在以语言暴力伤害孩子,这何尝不是在朝着自己的孩子“钉钉子”呢?

“笨得像猪一样!”“再哭我就打死你!”“你早晚得进监狱!”“怎么养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这是一次班会上,我班孩子哭诉自己最不能容忍父母的语言暴力行为。

冷漠、刻薄的语言,就是一种暴力,一种杀人于无形的武器,没有鲜血、没有痕迹,但是足够可以摧毁一个人。第57届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是一个证明。谢勇导演对沈阳市少管所的6名犯罪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都在小时候遭受了来自父母猛烈的语言暴力攻击!“丢人”“猪脑子”“废物”“你怎么不去死”……这一个个扎人的字眼,将这些孩子上推入无尽的黑暗中,最终酿成大错。

近期网上流传这样一个视频:在国外的一个超市里,儿子正在打游戏,父亲很生气儿子不务正业。随即对儿子说:“有种你就别活了!”并且拿了一把上膛的手枪放在柜台上。父亲万万没想到,儿子会在他转身的一瞬间,对准自己的脑袋扣下了扳机,选择了自杀。没有人知道年轻人生前经历了什么,可能是无数次遭到父亲的鄙夷,可能是对自己的绝望,恰好就在那个节点上,父亲一句“有种你就别活了”突破了心里所有的防线,正好旁边有最致命的武器。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结束了。

父母爱孩子,毋庸置疑。可是,父母那些以“爱”为名义说出的话语,情急之下的情绪发泄,对孩子而言,是标签,更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往往成了无意、无心却又彻底、难忘的痛苦和伤害。孩子心灵稚嫩、脆弱,当他们消化不了父母不留情面的羞辱和对人格的践踏,于是悲剧就酿成了。细想想,所有的语言暴力,没有半点教育成分。本质上,只是父母在恃强凌弱,发泄自己的怒气和怨气。其实,教育是指导而非指责。爱孩子,就该停止语言暴力,因为这是破坏亲子关系的头号杀手。

最完美的教育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每个父母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完美小孩,试图照着这个标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她)按照自己心中的那个样子生活成长。殊不知,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他们不可能完美,更不可能完全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爱迪生在8岁的时候,就被学校赶了出来,因为老师觉得爱迪生是“低能儿”。而母亲并不这样觉得,对爱迪生说道:“老师说你是低能儿,我不认同他的说法,你明天起,就不要到学校里去了。我今天在老师面前发过誓了,我会在家里好好教育你。我已立下决心,无论如何你会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你有没有这个信心呢?”爱迪生说:“妈妈,我愿意发誓,我一定会做一番大事业,使说我低能儿的老师听了寒心。”后来爱迪生成功了,提到母亲,他说:“特别感谢母亲为我跟老师辩护,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不能辜负母亲的期望!”

台湾作家龙应台发现二十一岁的儿子安德烈开始抽烟时,她也很生气,恨不得把他嘴里的香烟拔出来“扔进大海”。但,龙应台没有这样做,她在内心对自己说:“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成人,是一个‘别人’。”二十一岁,已经到了独立自主的年龄,是成人就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做父母的就没有权力或权威约束他。龙应台只是平静地说:“你得尊重与你共处一室的人,所以,请你不在室内抽烟。”

接纳孩子,就是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纯真的心灵,正确对待孩子的不完美;接纳孩子,就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平等对待,父母放下架子,去透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遵循“父母=朋友+老师”的思维方式,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尤其在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不义愤填膺地批评,也不念念不忘地去追究,不假借“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伤害。宽容理解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良药不一定要苦口。

古语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人父母,千万别朝孩子“钉钉子”,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以温柔的爱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最少的伤害,最多的善意,最浓的自信,最充足的安全感。

2020-02-17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6315.html 1 3 父母,别朝孩子“钉钉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