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3日
第A06版:副 刊

忆往

寻找四川总督吴棠滁城故居背后的故事

○徐 茵

滁阳

CHUYANG YIWAGN

吴棠故居于2020年元旦开馆,我作为15年前故居的发现和研究者,心情非常激动。

2003年年初,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了“名人故居的保护和纪念馆的建设”专题调研。10月22日—24日,安徽省政协文史委召开工作会议,决定上下联动,编辑出版《安徽名人故居》《安徽文史资料全书》。2004年7月21日,滁州市政协文史委召开了“查找名人故居”专题会议,时任琅琊区政协副主席的我参加了会议。7月23日上午,区政协准备召开知情人会议。区地方志办公室的王珏刚到会场,就说:“徐主席,你这边通知开会,那边吴棠家就有人来找家了。”我一听,急忙问道:“吴棠是那个四川总督吗?他不是明光市的人吗?怎么到滁州来找家?”王珏回道:“听吴老说,吴棠家早就搬到滁州了,好几代了。”吴老名吴炘,时年88岁,经常给我们提供文史线索。我急忙联系吴老,吴老说:“广西柳州来了个60多岁的老太太,天气太热,明天就要回去。”

我一听,真是喜出望外。吴棠官居一品四川总督,这不就是个名人吗?经与参会同志协商后决定,会议延期。我亲自陪柳州来的吴棠侄玄孙女吴绍坪找家。我们冒着38度的高温,首先来到了位于北大街25号的吴家公馆。令人失望的是原来五进的房子,已经改造的面目全非,只剩下一小间房子、一口井还是原来的。幸好,吴绍坪找来了前房主吴克僖的儿子吴绍华。他说:“1952年仲家油坊迁到这里,后来又改做民居了”。吴绍华电话联系了他远在重庆的伯父——92岁的吴克仪,吴克仪说:“这房子是吴德甫(吴炳经的字)所建,吴德甫不是吴棠的嫡裔,是他的族侄。吴棠在西门还有公馆。”

于是,我们立即驱车赶往,找到了吴绍坪的堂弟吴绍宪。他说:“西公馆原在西大街75号,就在二院的西侧,1995年已经拆除了。门匾与石构件还保留在我家。”他给我们看了实物,门匾上的漆已经全部掉完,呈现出原木的颜色。四个隶书大字“瞻丰草堂”尚清晰可辨,落款是“潘慰祖书”。我嘱咐他这是祖宗传下来的文物,一定要保护好。(这块匾现已在吴棠故居展出)。

因为一连两处的失望,下一步竟不知往何处去?吴炘老师提议,吴棠的墓和田在南谯区沙河镇,当年佃户也许会有线索。我竭力挽留吴绍坪和我们一起去沙河镇。

24日上午,通过南谯区政协联系了沙河镇领导。一位孙干事陪我和吴炘、吴绍坪、吴绍华一行,去吴棠墓的所在地——东圩村山许村民组龙山。远远看去,风景很美。走近一看,山上长满了杂草和灌木,由于少有人来,连路也没有。孙干事和吴棠家的佃户李世才带着我们从荆棘丛中爬上龙山,来到吴棠墓前,发现吴棠墓被挖了一半,尚留坟圹半座。李世才介绍说: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破四旧,和沙河本地的人一起,挖了吴棠的墓。棺材被生产队拿去在塘边搭跳板了。”我们问起吴棠故居的事情,他说:“滁州的吴公馆不知道,龙山底下有一个吴公馆,住了十来个人,是为吴棠守墓的”。吴炘老师也说:“我爷爷吴大龙当年在沙河集镇上开粮行,吴家的田租都是他负责收了在粮行卖,供应守墓人的费用。” 李世才又带我们去看了吴公馆的遗址,现在成了一片稻田,唯一的痕迹是田埂上的一口井。

7月27日上午,吴氏宗亲座谈会在琅琊区政协召开,参加的人有吴绍珠、吴绍华、吴绍坪、吴绍宪、吴至虎、吴至宏、吴至林、吴至婕等。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吴棠当年曾送银子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赐了100间房子给他(吴氏族人误传,并无此事,见拙文《吴棠给慈禧送银子了吗?》)。二是吴棠有三个儿子,吴炳采、吴炳祥、吴炳和。炳采18岁时去世,其妻王氏和吴炳祥的后人公望、公武一直居住在滁州,1937年日寇侵略滁州时逃难到上海去了。吴绍珠(吴棠侄玄孙女)并介绍说:“人民电影院就是吴棠的家,孙子吴公望住在这里,他家的田在三界,解放前公望的儿子吴克昶来收过租子。”吴至宏说:“我爷爷吴大斋就是代管公望家田的。”

会中,记者闻讯赶来采访。2004年7月30日,《皖东晨刊》发表了《吴棠后人聚首滁城寻宗问祖》。8月4日,《滁州广播电视报》登载了鲁仁道《琅琊区政协挖掘历史文化遗存—首次发现清代名人故居墓葬》。一时间,滁城掀起吴棠热,很多市民打来电话,问情况的,提供线索的,还有关心我的老同志,说吴棠是“大贪官”“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研究他是要犯错误的。

当时,我还真的犯了一个大错误。吴绍珠介绍人民电影院是吴棠家的时候,我错误认为已经拆掉改建电影院了,就没有去实地勘察,差一点与故居错过。

至此,得到的信息是北公馆被改造、西公馆被拆除、南公馆被改建。吴绍坪失望地要回柳州,为我留下她自费出版的吴棠亲侄吴炳仁的诗集《约园存稿》,和她在吴棠侄玄孙吴绍赣所修基础上编纂的《吴氏族谱》。还给我引荐了吴棠嫡玄孙吴绍彬。吴绍彬是吴棠的第三子吴炳和的曾孙,祖父吴增诃,父亲吴克炎。吴克炎抗战时在重庆失踪,母亲在吴绍彬三岁时去世。跟随祖母张传经长大。1950年考进滁县人民银行。我初次与他接触的时候,文革遗留的余波,使他非常谨慎,推说吴家的情况并不了解。我反复把查找名人故居的意义和目前的政治形势分析给他听,并把我在光绪《滁州志》中找到的关于吴棠资料提供给他。告诉他吴棠曾经为在沙河集作战保卫滁州,从太平军叛将李昭寿(兆受)手中解救滁州。奏请豁免钱粮,捐银置屋办学。还牵头捐献银两重建醉翁亭等。最后,为了彻底打消他的顾虑,我甚至搬出了我的母亲(我父母所在的税务局,一度曾与银行合并为大财经站)。吴绍彬见是熟人的孩子,才打开心扉与我交谈。可是,他也是告诉我人民电影院是他的老家,我依然认为已经全部拆掉改做电影院了,查找故居的事情又陷入了死胡同。

我不死心,吴棠是明光市的人,为什么会在滁州有家,还是值得研究的。我与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卜平、明光市贡发芹联系,寻求支持。卜平告诉我,市政协已经找到了复旦大学校长章益的故居,南谯区政协在榴园有民国教育部长杭立武故居。得知这些消息,我高兴之余又压力倍增。我去市档案馆查找资料,在谢玲科长的帮助下,复印了汪雨相纂修的民国《嘉山县志稿》。找到了民国《琅琊山志》、原县级滁州市政协主编的一系列《滁州史话》、1987年出版的《滁州市文物志》、1998年出版的《滁州市志》等。从市文物管理所借来了民国初年出版的《清史稿》。晚上我就在灯下把资料一一梳理,逐渐确定,吴棠在明光市老三界的家于咸丰八年(1858年),被太平天国叛将李兆寿焚毁以后,吴氏家族数百人逃往清淮,依附吴棠。同治三年(1864年),吴棠派其侄吴炳麒接管滁州后,在滁州建了新居。吴炳仁《约园存稿》中有:“饥驱廿载困名场,负我瞻丰旧草堂。”吴绍宪保存的西公馆门额上写得正是晚清淮安著名书法家潘慰祖所书“瞻丰草堂”。由此可知,先建的是位于西大街75号的房子。吴棠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病奏请开缺,朝廷不允。于1875年复请开缺,乃获准允。此时吴棠和其兄吴检皆已儿女成群,尤其是吴检有四个儿子,其第二子便是吴炳仁,他有十一个儿子五个女儿。西公馆已经住不下了。依此推测南公馆当为吴棠准备告老退休之时在滁州修建,过去建筑周期长,滁州新宅上百间房子短期内不可能建好,建筑年代当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病奏请开缺之前。民国《嘉山县志稿》中对吴棠退休后没有回老三界居住的原因这样说:“后裔寓滁,不愿回乡”。所以定居滁州。光绪《滁州志》也说:“光绪元年,以疾致仕,家于滁城。”这些文献资料都说明了吴棠故居在滁州。

史料虽然记载无误,可是三个故居都没有遗存,实在让人遗憾。那一段时间,我苦思冥想,总也觉得不甘心。

8月23日下午,吴绍华陪我去找了他的表哥王立仁(吴炳经的曾外孙)。这位92岁的老人对吴公馆很了解。他说:“吴棠的房子叫南公馆,在人民电影院那一片,房子很高大,很漂亮。中心街是东西向,为了房子门朝南,沿中心街做了一道木栅栏,进栅栏是一个大院子,沿院子北侧开了一个大门,后面是上房,还有很多房子。有一百多间。南公馆的老太太(吴炳采之妻)是我们王家的姑娘,我妈妈吴汝琨(吴炳经的孙女)嫁到王家来,我妹妹王德华又嫁到吴家去(夫吴棠侄玄孙吴绍赣)。我们是亲上加亲。”(据王立仁采访笔录)他为了说清楚,还用钢笔给我画了一张简图。

我把手头的资料逐一梳理,又发现宁宗宪于1990年主编《中国戏曲志·安徽省卷·滁县地区分卷》中记载:“滁县大戏院,座落在滁城中心街,座西面东。原址是清朝光绪年间四川巡抚(总督)吴棠(嘉山县人)的公馆,后因家道中落,卖于汪姓,名‘汪公馆’。1939年至1940年间,由日伪县长龚玺揆、区长孙光辉等在滁城商界摊派筹款而建成。” 1998年版的《滁州市志》中也记载:“1937年,侵滁日军荒兴,将吴公馆加顶盖成大礼堂,建成荒兴大剧院。1950年,滁州军分区用作电影俱乐部。1952年,改为国营人民电影院,翻盖了放映大厅。”这两个资料很详细地记录了吴棠南公馆被改建成人民电影院的来龙去脉。可是《滁州市志》又记载:“(南谯北路)1972年和1985年,原宽4米的中心街两次拓宽至24米,拆除民房1万平方米。”南公馆到底被拆了多少呢?

我着急的睡不着觉,原来南公馆的房子这么多,怪不得吴家老人们说是100间。那么电影院仅用了院子和堂屋,其余的房子也许还在。好容易熬到天亮,急忙联系区政协文史委主任杨光和四牌楼居委会主任吴萍。到人民电影院门前一看,旁边是一栋沿街的五层高楼——土产公司门市部。心里一凉,难道都拆掉了吗?吴萍说后面还有房子,我们从中间的空隙走了进去。原来这里还有一片老房子。我们从电影院的后墙所在地金刚巷,走到盐局巷,再回到南谯北路,沿着用条石砌的房子走了一圈,发现南从人民电影院,北到盐局巷,东到南谯北路,西至金刚巷,吴棠故居是一个长方形的建筑群。我马上派车接来了吴绍彬,他很激动的说:“每次从这里经过,看到的是人民电影院和土产门市部,没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多老房子。”他给我们指认了奶奶张传经1949年以后住过的房子。

8月25日下午,我请来了当时的滁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朱振文和市政协卜平主任,请他们帮助确认一下。朱所长立即确认是晚清的房子。并对新华书店职工宿舍的一处保存较好的住房这样描述:“东西正房三间,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顶,小砖瓦。抬樑式五架樑,面阔十二米,进深七米。挂落雕花槅扇窗。还有南北厢房各两间,抬樑式三架樑,面阔两间六米,进深五米。”

为了进一步弄清故居的来龙去脉,我请弟弟徐勇帮忙联系了“滁州市房产经营处”的徐长秀所长,从建国以来浩瀚的房产档案中找到了吴棠故居南公馆(因有三个故居,为区别暂且按方位称之)1962年时的平面图、吴公望两间住房的房产登记表、西公馆的平面图等珍贵资料,并弄清楚了吴棠故居人民电影院之外的建筑1949年后的归属。1953年,新华书店进驻北面的部分房子,临街的房子改做门市部,后面作库房和职工宿舍。其余的几十间房子在50年代房改的时候除了留了几间给吴家人居住以外,其余的充作公房,归房产局管理。2004年时,这些房屋的产权一部分属于新华书店职工的房改房;另一部分属于市房产经营处管理,出租给市民居住。至此,我终于掌握了吴棠三个儿子的后人即长子吴炳采的妻子王氏、次子吴炳祥的儿子吴公望、三子吴炳和的媳妇张传经曾住在南公馆的证据。

2004年10月,我写出了《山绕滁阳是故乡——吴棠故居在滁州》,发表在《滁州广播电视报》上。当年12月稍作修改发表在《皖东文史》第五辑。2005年,我撰写《吴棠故居亟待保护》提案、卜平《将吴棠、杭立武、章益三处名人故居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提案立案。2006年4月,滁州市政府批准吴棠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我撰写《吴棠及滁州南公馆》收入《安徽文史资料全书·滁州卷》。2011年,我撰写的《吴棠故居》被收入全国政协主编的《名人故居博览·安徽卷》。2016年,时任滁州民进主委潘国安在滁州市政协全会上,作《加快名人故居修复,再现文化历史名城风貌》的大会发言。当年,吴棠故居规划修复工作启动,我提供了故居平面图和1969年时的故居沿街的房屋照片。2018年,吴棠故居修建完工。市文广新局聘请我为吴棠故居布展专家。我把15年来搜集的吴棠亲自主持修的家谱、朝廷封赠其家人的圣旨(吴至海提供)等大量资料,吴棠唯一石刻画像的拓片、重修前的大量照片等图片都捐献出来,大部分已收在吴棠故居的展厅之中。

15年来,我与吴棠和吴棠故居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呼吁故居的重修上,曾陪同历届市委主要领导、市政府领导、市政协领导视察故居,向他们介绍吴棠的事迹,呼吁复建故居的重要性。而在十五年的吴棠研究中,对这位曾被乡人称为“大贪官”、“镇压农民起义刽子手”的著名乡贤有了深入了解,甚至感觉对其熟悉的程度如同家里人。一位敦厚、儒雅、勤政、爱民的封疆大吏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眼前。

故居建成了,我由衷的为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所做的工作高兴,也为滁州多了一个传承古代文化的好去处、多了一个研究著名乡贤吴棠的平台、多了一个吴氏族人相聚的地方高兴。15年的心血终有成果,吾心甚慰。

2020-01-23 忆往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4784.html 1 3 寻找四川总督吴棠滁城故居背后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