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2日
第A03版:副刊

踏 寻

□赵 斌

这次到连云港休养,心里有个埋藏了许久的心愿,回老部队去看看,哪怕老营区只留下空屋片瓦。

老部队在连云港的北面的赣榆县,路程约五十公里左右。午饭后,没有休息,从疗养院住地墟沟乘601路城际公交向赣榆出发。在车上透过车窗看外面,路边那块块方格的水面,像晒盐的,我问坐在身旁同车的一位老人:“大爷,那是晒盐的地方吗?因为我在部队也晒过盐。”老人说:“以前是,现在都是个人承包改为海水养殖了。”问答间又听到曾经熟悉的语音了。车辆继续向北行驶。“青口盐场到了,“公交车上传来了到站名语音的播报声。青口、赣榆,多么熟悉的地名,仿佛又回到了昨天。赣榆的县城也被当地人叫做“青口”。三十九年了,也是在这个季节,也是在冬季,那时的我青春年少,怀揣着一颗火热的心,报效祖国,投身到绿色的军营中。那时的领章帽徽是一颗红星两面红旗,每月的津贴费6元,伙食费每天7角3分。部队战士要训练,担任战备值班,还要养猪,种菜,补贴伙食。冬天还要开着大卡车到老百姓的田地里买一车大白菜,做好越冬的贮备。

回忆的思绪在车辆行驶中跳跃着。赣榆到了,原来的赣榆县现已改为区了。记忆中,路是窄的,楼房是不多见的。而现在呈现在我眼前的是道路宽阔,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时代变迁城市发展,真是翻天覆地,旧貌换新颜。

老营区不好找了,打车,告诉司机去下口有个老部队的地方。司机是位五十多岁的女同志,问她那儿人,她说是本地人,想必她应该知道地方,其结果她并不清楚。车辆在我的记忆中前行。不一会我感觉快要到了。原来的黄砂路已是水泥路了,空旷的地方都变起了民房。下车寻找,正巧路上迎面有个低头弯腰拉着板车的老汉,年纪太约60多岁了,我问他:“大爷你好,问一下原来这里有个下口部队在什么地方。“老大爷停下脚步,放下板车告诉我:“你们走过了,往回,往西,拐弯就是了。”虽然出租车刚刚经过,但老营房被四周的建筑掩映着,没注意到。

三十九年,又回来了。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营区,心情既兴奋又略显苍凉。人去屋空,没有往日战友的身影,没有一二三四出操的口令,有的是一排排空空房屋,有的房屋的门窗已经脱落了,但是,它们还静静的耸立在这荒凉的旷野上。岁月留痕,在别人的眼里这就是几间破旧的房屋,而在我的心中,这里曾经是绿色的军营,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有青春的梦想,有训练场上汗水挥洒,磨炼着意志,是人生起航的地方。当兵后悔一时,不当兵将后悔一辈子。

巡访,回首,拍照留念。这时从房屋里走出一位约50多岁的女人,身材不高,衣着十分简朴。我问她:“你住在这里,部队还有人来吗?“她看着我并不好奇,她说她是从三峡移民过来的,住在这里,是部队上的人让她看房子的。“你是来看部队的吧!”她说道,我说:“你怎么知道,“她说以前有人来过,说着她递给我一个略显旧的练习册说:“你看,这上面有来过的人签名,是部队上的人让留的。”我接过练习册,看着上面的签名,有的名字还熟悉,我也在上面签了名。这些签名的人,入伍年份不同,地域不同,有山东的,上海的,江苏的,安徽的,浙江的……这些签名人都是怀着一颗崇敬,不忘初心,追忆过去,追忆那火热的军营生活,追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追忆那人生起航的地方,追忆那人生可爱的第二故乡!

2020-01-22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4693.html 1 3 踏 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