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7日
第A03版:专题报道

奋勇争先,新起点有新作为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

聚焦大提升,助力实体经济顶压前行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谋划“十四五”关键之年。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好中央、省有关会议和市委六届九次全会部署,按照“四个走在全省前列”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

2020年重点工作

现代农业特色小镇。推深做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占10%。

综合医改再升级,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推动“智医助理”全覆盖。做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安宁疗护两个全国试点。推进医保“一示范三试点”工作。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

“放管服”改革再突破,持续压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在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开展7×24小时“随时办”服务,实现企业开办1日办结、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内办结;创新数据资源应用,推动“网上办、智慧办”,探索“扫码办、刷脸办”,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

机构改革再推进,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理顺琅琊山管理体制,推进街道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五大投资平台作用,吸引更多社会投资。

着力点二

确保实现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

4

着力点三 强力推进乡村治理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坚持“三治协同”,实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试点,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经济增长。

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各部门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对标长三角周边城市发展态势,对标经济总量站稳全省第三要求,做到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县市区的增幅要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奋力争先进位。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完成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打好蓝天保卫战,落实网格化管理,确保完成省下达的PM2.5年度目标任务。

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开展“三大一强”专项行动,推进滁河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跨县域地表水水质补偿机制,确保7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夯实13个新增国考断面达标基础;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7%以上。

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农药、化肥使用减量措施,确保实现“六连降”,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超80%、90%。强化固废、危废管理,提升处置能力。

着力点一 抓制造业提质

大力推进“五个升级”,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推进规模升级,实施龙头企业、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培育工程,促进小企业上规模、中企业上水平、大企业上台阶,新增规上企业超210家,其中新投产企业50家以上;新增亿元企业40家以上。

推进产业升级,力争六大支柱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推进创新升级,实施200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开发200个新产品。

推进品牌升级,巩固提升国家级消费品“三品”战略示范市建设,开展“名企、名牌、名标”争创行动,力争培育省级示范企业2家,新增安徽工业精品4个,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

推进绿色升级,新增省级绿色工厂2家,培育省级“五个一百”节能环保企业5家以上,打造一批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标杆。

聚焦大建设,合力打造美丽家园

7

着力点一 高起点规划

加强与合肥、南京都市圈的规划协同,全面开展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

着力点二 高标准建设

力争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6.5%。滁城建设上,围绕打造合宁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一大目标”,加快推进对内“141”组团、对外与南京“两个同城化”,着力做好创建文明城、构建大骨架、织密民生网“三篇文章”,重点抓好一山一城一河一湖“四个一工程”,全年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80个,完成投资200亿元。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着力点二 更快步伐推进创新

1

聚焦大融入,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

力争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强化主体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以上,总数超190家。强化招才引智,继续实施人才招引“三大行动”,完善吸引人才政策,力争新签约院士工作站6家,新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30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00人以上。高质量办好“汇智滁州·创赢未来”英才大会。强化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中国轻工产业高端服务产业园、长春光机所滁州装备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滁州高新区力争创成国家高新区。强化成果转化,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推进滁州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引进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50项以上、技术转移机构或产业研究院3家以上。

着力点二 抓现代服务业提效

着力点三

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突出“四加速一平稳”,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加速发展旅游业,力争全年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增长20%以上。

加速发展电子商务,支持滁州跨境电商园、京东等电商产业园做大做强。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大力推进省级示范创建和电商主体培育工程,新增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1个,省级电商示范园区2个以上、省级电商示范企业3个以上、农产品上行超千万元的农村电商企业10家以上。

加速发展现代金融业,新增贷款超360亿元,实现直接融资超120亿元。

加速发展商贸物流业,促进内贸流通和外贸发展,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100家以上、进出口实绩企业180家以上。

平稳发展房地产业,围绕“三稳”,不断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着力点三 高水平管理

着力点一 推进规划衔接

切实加强风险监测预警,持续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套路贷”、非法集资等,持续化解一批陈案积案。

确保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在必得、务求必胜。持续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改造,力争全市房屋征收面积超360万平方米。

坚持规划先行,落实好与南京签订的“1+2”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苏州签订的《中新苏滁高新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高起点编制《滁宁一体化国土空间战略发展规划》,推进苏滁高新区扩区规划前期工作,启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跨界一体化示范区规划编制,深入推进各层级规划体系对接衔接。

聚焦大项目,全力增后劲添动力

3

聚焦大保障,倾力增进民生福祉

8

着力点二 推进交通连接

着力点一 高标准招项目

坚持教育优先。

强化社会保障。

建设健康滁州。

促进文化繁荣。

创新社会治理。

办好十件实事。在滁城继续为市民办好十件实事:改造棚户区5000户;改造老旧小区16个、实施30个以上安置小区创建达标提升项目;新建苏滁高新区苏州公园和改造提升8个道路交口景观节点工程;推进城西水库清淤扩容增蓄、新建改造供水管网;提升公交运营服务能力;新建10个社会停车场、改造优化城区交通控制系统;实施消减城市快速通道噪声扰民影响工程;建设完善12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6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0个残疾人之家、50个残疾人工作站;新增6所公办幼儿园和5个社区托育服务中心;新建改造22座公厕。

统筹其他工作。

编制好“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

力促北沿江高铁合宁段年内开工,加快滁宁城际、宁淮、合新铁路建设。推进宁洛高速改扩建前期工作,加快滁天、来六、明巢高速建设,力争滁西环高速建成通车。

围绕六大支柱产业,坚持高位推动、高频对接、高效跟进,聚焦强链、补链、建链,强化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网络招商,组织赴境外开展系列招商活动,全力引进一批龙头型、科技型、高成长型项目,确保亿元以上项目超400个,到位资金1000亿元以上。各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园区必须在30亿、50亿乃至百亿级以上的大项目上求突破。

聚焦大提速,强力推进乡村振兴

6

着力点三 推进产业承接

着力点三 抓园区发展提速

着力点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先进装备、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等产业,力争招引沪苏浙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占全市总数的50%以上。

抓好“四个提升”,促进三产融合。

抓产能提升,力争全市稻虾共作面积达80万亩,新增百万头生猪产能,推进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打造200万亩优质专用粮基地。

抓特色提升,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超百个,确保总数超千个;支持南谯等地创建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园,力争面积达5万亩;发展壮大滁菊、艾草、芡实、百蕊草、葛根等道地药材产业,力争面积达20万亩;大力发展特色杂粮种植,力争面积达50万亩。

抓加工业提升,做优做强滁州食品产业园、天长今麦郎食品小镇、来安粮食产业园等,培育10家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1家超30亿元企业。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

抓功能提升,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市经开区要在高质量、大体量项目上再有新突破,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超50个、40个、30个,总营收冲刺2000亿元;苏滁高新区要聚焦“攻坚百个项目、提升功能配套”目标,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超40个、30个、30个,总营收增长35%以上。市经开区、苏滁高新区要力争在百亿元项目上有新突破。

着力点二 高质量建项目

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超400个、新竣工超300个,着力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达产率。开工建设圣泉化工、苏大天宫科技产业园等一批新项目,加快推进康佳智能家电产业园、福莱特二期等一批在建项目,确保晶科能源一期、创维智能家电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

聚焦大攻坚,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2

着力点四 抓民营经济提升

着力点三 高水平谋项目

着力点一

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贯彻落实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8条”意见,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6%以上,新增私营企业数和个体工商户数较上年有新增长。

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抢抓国家战略、宏观政策等机遇,精心谋划一批重大平台、重点产业、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确保亿元以上项目储备超1000个,力争产业项目占2/3以上,力争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规划(计划)。

坚持把好“三关”,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严把退出关,把实现现行标准下剩余3500多名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摆在首要位置,深入实施“十大工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严把监测关,建立健全防止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监测预警机制,着力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体问题。

严把质量关,落实“四个不摘”,推深做实“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政府自身建设首位,牢记初心使命,永葆斗争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聚焦大改革,竭力下好先手棋

5

着力点四 高效率帮项目

健全项目会商研判、联系帮扶、分级调度机制,认真落实“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围着项目走、严守生态红线优化路径走”举措。市县都要建立企业服务中心,组织专门机构、专职队伍、专业力量安商扶商富商,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三比一增”专项行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创优“四最”营商环境。

着力点一 更大力度推进改革

着力点二 着力建设美丽乡村

做到“四个提升”: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提升改革创新能力。

提升执行落实能力。

提升廉洁从政能力。

农村综合改革再争先,坚持抓小岗促全市,突出抓好“一大一小一特色”,全域争创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把小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办出特色,把小岗打造成

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先行,市级要重点抓好小岗、大墅等“十大示范村镇”,每个县市区要抓好2—3个重点示范项目。

2020-01-07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4084.html 1 3 奋勇争先,新起点有新作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