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太新)近年来,我市医改工作在相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发力,精准施策,已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编制周转池试点、“两个允许”薪酬制度改革、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市域内全覆盖,群众健康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全市共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3个,涵盖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实现市域内全覆盖。共明确“政府办医责任11项清单、医共体内运行10项清单、外部治理综合监管7项清单”。同时组建医共体“2办13中心”内部管理部门,基本实现“专家资源、医疗技术、药品保障、双向转诊”等上下贯通。截至2019年10月底,13个医共体牵头医院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派驻专家1833余人次、配送药品耗材1133余万元、配送手术器械4244余包、派驻为期不低于3个月的县级专家赴卫生院工作53人。
编制周转池试点全覆盖。省编办2017-2018年陆续批复我市符合条件的13所公立医院试点方案,共核定周转池事业编制3890名(使用率为43%)、社会化用人名额4830名(使用率为85%),有效缓解了公立医院编制短缺问题。
“两个允许”薪酬制度改革全覆盖。2018年,全市16家公立医院已全部执行新的绩效考核方案和院长年薪制,累计发放院长年薪约280万元,医务人员平均收入同比增长约10%。截至2018年底,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已全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允许”的重要指示。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全覆盖。充分发挥天长市人民医院国家试点和明光市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省级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公立医院全面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目前,全市16家公立医院已全部完成章程制定工作。